漫谈古诗教学古诗是中国灿烂文化遗产中的瑰宝,它语句铿锵,极富韵味;语言表达简洁含蓄,极富美感。古诗文的阅读欣赏,会增强儿童对美的鉴赏力,使他们从优美的诗句中感悟人生。一、会心吟诵,得其神韵在古诗教学中,诵读、吟诵是欣赏诗的途径之一。吟诵是与诗的直接晤面。当然吟诵得讲究方法,不是一味地读,不是小和尚念经有口无心,而应该体会诗的整体意境。在执教《题临安邸》、《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等诗歌时,诵读不是一次到位,不是作为教学的一个环节,而是融入到教学的全过程,吟诵成了这节课最基本的教学线索,以吟诵为主线穿插着背景的介绍、诗眼的挖掘以及意境的构建。有一个步骤设计的很巧妙,引领学生反复吟诵:十年过去了,“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五十年过去了,黑发人都已经熬成白发人了,但是“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一百年过去了,一百五十年过去了……直到南宋朝廷被元朝灭亡的那一天,北宋的遗民们依然是“南望王师又一年”。这是诵,反复地诵,这样的诵能够得其神韵。古诗的诵读,要讲究整体性,要融入到教学的整个过程中去,千万不要只把它当做一个环节。二、体味感情,与作者共鸣古诗的表达往往是言近而旨远,景近而情深。不论是写人、记事的诗,或状物、绘景的诗,还是抒情和叙事的诗,无一不是社会生活高度集中的概括,是作者思想感情升华。柳宗元的《江雪》,通过概括描写环境、衬托人物、精刻细节来突出人物性格,立意含蓄深刻,选材详略得当。其中的感情,学生很难一下子领悟出来。这时就应该让学生去搜集、查询作者的有关资料,让学生搞清楚这首诗的写作背景:当时,柳宗元是朝廷中主张改革的重要官员,由于革新失败,他被贬为邵州刺史,未到任又被贬为永州司马,这首诗正是他被贬为永州司马时的作品。柳宗元被贬到永州之后,精神上受到很大的刺激和压抑,于是就借描写山水景物,借歌咏隐居在山水之间的渔翁,巧妙地表达自己被贬后的那种失意寂寞的情怀和不愿与当权者同流合污的思想。《江雪》这首诗正是诗人当时心境的真实写照。这样,学生了解了诗的写作背景,再去理解古诗,就会水到渠成。三、注重凝练句子的理解古诗讲究凝练,即用极为有限的词句,表达尽可能多的思想感情。在古诗中,词序的颠倒、词语的省略,甚至句子成份的省略比比皆是,所以句与句、词与词之间的内在联系看起来显得难以捉摸,这时候领悟整个诗篇所描写的意境就更难了。教学时可激发学生运用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逐个弄清字词句含义及其内在联系,然后要求他们用现代语言,通过课堂口述或书面作业准确地把诗句译出来,进而贯通全诗内容。如《早发白帝城》后两句,作者先写猿声,继写轻舟,又用上一个“已”,把前行的“啼不住”和后行的“过万重山”紧紧联结起来,描绘出这样一个惊心动魄的场景:当两岸猿声还在耳边回响,一叶轻舟却已经飞过了无数险滩,闯过了千山万岭。在这里诗人还十分巧妙地使用了衬托修辞手法,借猿声的回响深沉衬托轻舟的快捷,借万山重叠衬托长江的无限雄伟,又在“舟”字前面加上一个“轻”字,就从三个方面表现了长江水流之大、之急。理解凝练诗句的含义,学生便不难想象出万里长江的雄伟气势,感受到诗人李白乘风破浪勇往直前的壮志豪情。四、学会赏析灵活多变的写作技巧诗人描写事物时,除了采用白描的表现手法之外,更多地采用夸张、比喻、对偶等修辞手法,若能加以赏析,定能受益匪浅。例如“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孤帆远影碧空尽
漫谈古诗教学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