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念迷即众生后念悟即佛——评电影《天下无贼》的主题意蕴《天下无贼》通过众多明星出色到位的表演、扣人心弦的火车角逐、苍凉壮美的高原景色、悲切的背景音乐,用丰富的富于变幻的镜头语言把一个根本不可能的梦编织的如此入情入理、引人入胜。直逼近人的内心。《天下无贼》是温情脉脉的,一对作恶多端的贼夫妻,由于一个偶然的机缘,结识一个淳朴的打工少年。或许是西部庙宇神灵的感化,或许是内心善良灵魂的苏醒,或许是少年不设防心灵的感动,亦或许是女贼腹中小生命的促使,反正他们在经过一番心灵的挣扎后,终于决定向善,一路保护怀揣六万“巨款”的傻根,与另一群贼斗志斗勇,做出了一次灵魂的壮举,且贼公并最终为此献出了生命。在展示阴暗的同时,《天下无贼》让观众看见了希望,并直接追问你的灵魂。冯小刚在有意识的把观众引向这条道路——与众生十分接近的“放下屠刀,立地成佛”、“一阐提皆得成佛”、“一切众生悉有佛性”等理论和“顿悟成佛”的思想,让观众与“佛”来了一次近距离的美丽邂逅。我们可以在影片中看出这种影子:影片开头雄伟神圣的拉卜愣寺的全景关照、罕见的天象(据说被称之为“雅各天梯”的)、女主角和人群在寺庙前虔诚的顶礼膜拜的多角度的速写、傻根和他那群专靠修建庙宇吃饭的手艺人、苍凉荒漠的高原与群山,甚至是傻根与狼群在高原上和平共处的情节刻画,也象是导演的刻意安排———有意的渲染一种类似于宗教的神秘氛围。那么导演为什么要在影片中宣讲这些东西呢?简单的来说,他之所以宣扬这些,那是因为导演认为影片中的人(甚至于观众)有被教化的必要:王薄与王丽,一对身怀偷窃绝技的贼夫妻,整日游手好闲,不事劳动,专靠非法占有别人的财产过活,且在精神上有着一种上等人的优越感(比如王薄对别墅门卫的训斥和对傻根的居高临下),这不能不让人气愤。至于另外一群毫无人性的盗窃团伙和半路杀出的抢劫犯自然也是我们所痛恨的对象,还有富商的为富不仁、门卫的奴颜卑骨……这一切无疑是“恶”的。中国人讲究的是“仁、义、礼、智、信”,佛家更注重“明心见性”的修行方法,因此,上述的“恶”无疑需要感化。冯小刚在这里选择了佛教,自然有他的道理。佛家的某些教义常常暗合了中国知识分子的某种精神追求,冯导自然也概莫能外。佛家认为“一切众生皆有佛性”、“菩提般若之智,人皆有之,只缘心迷,不能自悟”,“前念迷即众生,后念悟即佛”。《楞伽经》“佛凡一体,染迷净悟”的思想,更突出了一切众生生来就具有清净的如来法身。这就给王薄王丽之类的“幡然悔悟”提供了一个理论上的可能性的前提。其实众生与佛的区别往往只在一念之间,未必要在巍巍庙宇苦苦修行,俗话说“大隐隐于市”、“放下屠刀,立地成佛”。这又给王薄王丽之类的“幡然悔悟”提供了一个方法论的指导。那么,冯导又是如何让他们“顿悟成佛”的呢?我们看到,在影片中,王薄与王丽的“顿悟”是有一个渐进的过程的,除了他们自己内心的“善”(关于这一点,导演是用了心的,如选用极富亲和力的刘德华和刘若英来演男女主角),外因的指引更是功不可没的。对于王丽来说,腹中的孩子是促使其转变的第一个因素。在富商家做家庭教师时,她还极尽阴险狡诈残忍之能事。当得手之后逃离途中的几次呕吐让她知道了自己已经怀孕,这时候她开始“放下屠刀”了,虽然还没有“立地成佛”,但至少也有点“顿悟”了。于是她与贼性正浓的王薄的矛盾产生了,并提出了分手。在拉卜愣寺,她虔诚的跪在朝拜的人群中
前念迷即众生++后念悟即佛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