济南市大型公共文化设施的发展之路———实践探讨如何加强图书馆、博物馆对济南市民的文化生活的影响一、调研背景:1.《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二五规划纲》的第四十四章“繁荣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中强调要坚持一手抓公益性文化事业、一手抓经营性文化产业,始终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实现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有机统一。,全省各地利用机会,积极建立健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济南市作为会展中心,重新建立“一院三馆”(大剧院、图书馆、博物馆、美术馆),希望带动济南市的文化繁荣,丰富市民的精神文化生活。基于以上两个原因,“心语”队社会实践团队,对济南市的大型公共文化设施——图书馆、博物馆进行了实地调研,并且做了大量的问卷调查。根据实地调研和问卷调查的结果,参考相关的资料,访问相关的学者,我们总结出如下的调查报告,并对如何发展大型公共文化设施并且丰富市民的精神文化生活,提出了我们的建议,希望能对济南市的文化发展贡献自己的绵薄之力。二、实地调研结果分析图书馆篇::省图书馆的管理制度、借书制度比较的完善,书籍资料也很丰富,并且设有活动专区,例如书画活动室,自修室,网络教学专区;省图书馆门庭若市,自修室几乎没有空座,但是社区图书馆却门可罗雀,鲜人问津,其中原因包括社区图书馆的位置难寻,硬件设施不行,书籍少,内容不丰富,以及借书麻烦等问题。:但是,省图书馆同样存在着许多的问题:特色活动的宣传不足,市民很难获知;电子阅览室的坏机子比较多,应该加强检测和维修;图书的更新比较慢,建议推行一些“推新书、推精品”等活动(涉及到图书馆和书店的比较——地理位置,服务等);图书馆的书籍比较多,但是外借的书籍却很古老,而且很多读者不知如何选择更适合自己的书籍,缺乏专业服务人员的指导;部分服务人员的服务态度差。3、使用对象的不同:第一大类是学生或者准备参加考试的市民,他们会选择在图书馆自习,因为图书馆的环境比较好,适合学习。第二种情况是在图书馆有特色辅导班,适合幼儿园小朋友或者小学生,家长陪伴孩子来上课。(社区图书馆应该增加儿童活动的专区,现在很少有儿童活动的场所)第三种情况为附近居民,喜欢来图书馆看看书。第四种情况为喜欢读书的居民,在车程15分钟至30分钟左右的,会选择每周或每月来图书馆,这时来图书馆借阅的情况比较多。博物馆篇总况:博物馆相对于图书馆而言,种类更多,影响的范围也相对的较大。可是,济南的博物馆却难以发挥其应有的作用。案例一——市博物馆实情分析:我们选取了两个济南市比较大的图书馆,市图书馆和省图书馆。但是,市图书馆亦可用门可罗雀来形容。市图书馆的建筑规模比较小,流线也比较的简单,但是很容易发生人流堵塞。据工作人员介绍,当参观人数多时,就会十分的嘈杂,这一定程度上会影响参观者的参观的心情。此外,市博物馆的硬件设施满足不了参观者地需要,比如空调的开设。馆内参观除了展览的作品会影响参观者,馆内的环境同样会影响。馆内也会不定期地进行特色展示,但是,市民却鲜少获知。在市博物馆附近的居民区展开调查时,约90%的市民表示很少到市博物馆去看看,约60%的市民表示不感兴趣,约82%的市民表示不知道市博物馆有特色展览,获知的途径少或没有。由此看出,市博物馆的应有的文化作用没有完全的展示出来。但在市博物馆时,有一个农民工地身影感动了我。他,大约60多岁,是
图书馆+2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