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此文档

“果”的历时演变.doc


文档分类:中学教育 | 页数:约7页 举报非法文档有奖
1/7
下载提示
  • 1.该资料是网友上传的,本站提供全文预览,预览什么样,下载就什么样。
  • 2.下载该文档所得收入归上传者、原创者。
  • 3.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1/7 下载此文档
文档列表 文档介绍
“果”的历时演变本文从网络收集而来,上传到平台为了帮到更多的人,如果您需要使用本文档,请点击下载按钮下载本文档(有偿下载),另外祝您生活愉快,工作顺利,万事如意! (一)从名词到动词。“果”的本义为“果实”,引申为动词,表示“树木结果”,再通过隐喻机制引申为抽象的“事情完成、实现”。如: 1、志不强者智不达,言不信者行不果。(《墨子·修身》)、孙诒让《閒诂》:“果,成也。”) 2、君谋欲伐中山,臣荐翟角而谋得果。(《韩非子·外储说左下》)、陈奇猷《集释》:“果,成也。谋得果,犹言谋得成也。”) “果”又从不及物动词发展为及物动词,表示“使事情完成、实现”。由于“完成、实现”的语义限制,它所带宾语多为动词性的,指示某个事件。如: 3、城鄫,役人病。有夜登丘而呼曰:“齐有乱。”不果城而还。(《左传·僖公十六年》) 4、晏子曰:“伐无罪之国以怒明神,不易行以续蓄,进师以近过,非婴所知也。师若果进,军必有殃。”军进再舍,鼓毁将殪。公乃辞乎晏子,散师,不果伐宋。(《晏子春秋·内篇谏上·二二》) 这两例中,“果”是谓语中心,全句语义着眼于事件是否完成实现,而不是事件本身,“果”的动词性很明显。(二)从动词到时间副词。例7)、8)的“果”出现于否定句或假设句中,是非现实句。而以下两例“果”出现于现实句中,叙述已发生的事件: 5、楚众欲止,子玉不肯,至于城濮,果战,楚众大败。(《国语·晋语四》) 6、秦王以为然,举革车三十乘,而纳仪于梁。而果伐之,是王内自罢而伐与国,广邻敌以自临,而信仪于秦王也。(《战国策·齐策二》) “果”仍具有动词性,指完成“战”和“伐”这些事件。但与前两例相比,“果”的动词意义已经削弱了,它的语义中蕴含了它虚化的可能性——“果VP”,本义为“实现VP”,亦即“使VP成真”,于是“果”的语义会与“真值确认”发生联系。以下一些情况会促使“果”进一步丧失动词性,发生虚化。(1)若所搭配的VP表示的是非自主行为,该行为能否实现、完成不以施事者的意志为转移,“果”的动词性就愈加削弱。如: 7、颜阖遇之,入见曰:“稷之马将败。”公密而不应。少焉,果败而反。(《庄子·达生》) 8、佞之见佞,果丧其田;诈之见诈,果丧其赂。(《国语·晋语三》) “败、丧”为消极行为,通常没有人会主动实现它,“完成失败、完成丧失”不辞。(2)若所搭配的VP表示非持续性动作,一旦发生随即完成,起始点与终结点同时存在,“果”也会丧失动词性。如: 9、晋侯在外十九年矣,而果得晋国。(《左传·僖公二十八年》) 10、魏兵罢弊,恐畏秦,果献西河之外。(《战国策·秦策一》) “得、献”为瞬间动词,没有完成或未完成的差异,“完成得到、完成奉献”亦不辞。上述4例中,从语义上看,“果”失去具体的动词义,主要表示确认其后事件的出现;从语法上看,句子的谓语中心转移到了VP上,而“果”变成VP的修饰语,“果VP”从[动+宾]结构被重新分析为[副+动]结构。(三)从时间副词到语气副词。成为副词的“果”,随语境不同,会有两种不同的语义: (1)如果前文未提到过对事件结果的预期,仅客观叙述事件的先后发展,那么“果”就具有“然后、最终”义,为时间副词,如上例8、9。又如: 11、伊尹再逃汤而之桀,再逃桀而之汤,果与鸣条之战,而以汤为天子;伍子胥逃楚而之吴,果与伯举之战,而报其父之雠。(《战国策·燕策二》) (

“果”的历时演变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

相关文档 更多>>
非法内容举报中心
文档信息
  • 页数7
  • 收藏数0 收藏
  • 顶次数0
  • 上传人jiqingyong11
  • 文件大小28 KB
  • 时间2019-1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