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洲的特色民居□柴焘熊宋玉琴中国幅员辽阔,民族众多,文化丰富。作为民众百姓生活活动主要场所的民居,种类甚多。我们知道,由于各个地区的地理位置与自然条件的不同,历史文脉的延续及民间风俗的迥异,所形成的民居都各有自己的独特之处。从内蒙草原的蒙古包,到江南水乡的民宅;从东北大院到徽州民居;从福建土楼到陕北窑洞;从上海弄堂的石库门到北京城内的四合院,无不印证着这一点。崇明地处江海交汇处的长江口,三面环江一面临海。从唐朝武德年间露出水面的沙洲到现在成为祖国第三大岛,在1300多年沧海桑田的变迁过程中也产生了颇有自己特色的几种民居。一、环洞舍式民居环洞舍可以说是崇明岛上最初的民居了。这是一种纯用芦苇搭建而成的简陋住屋。当初,从大江南北移居到崇明的樵夫渔民,斫倒荡滩上的芦苇,将其扎成一束一束的柴把,弯作成半环状后,两端插入土中,再在中间隆起的穹顶上覆盖苇叶、水草,成为一个环洞形的建筑。洞舍后面用芦笆封住,前面的门洞用芦笆作门,一边固定,一边可开启,供人进出。由于环洞舍的门高度仅只一米多,出入者均需低头弯腰。为什么崇明岛上会出现环洞舍这种民居呢?这完全因为崇明是河口冲积岛使然。我们知道,由长江上游下泄之泥沙堆积而成的沙洲,不像大陆上的许多地方有高大的树木可供人砍伐,有众多的树枝可搭构房架,有遍地的茅草可用来铺盖。新涨起来的沙洲上面,除了到处可见的成片芦苇和水草外,很难再找到别的用来建房造屋的材料。如果从别处运来砖瓦吧,且不说昂贵的材料费、运输费令樵夫渔民无法承受,就拿新圈围的土地来说,绵软的地基也绝对承载不了砖木结构建筑物的重量。因此,用砍斫来的芦苇搭盖栖身之处,便成了崇明岛上最早移民的首选,从这一点上来说,它倒也完全符合“因地制宜”和“就地取材”的原则。难怪当时岛上有这样的民谣流传:“人生投到东西沙(崇明早期的两个沙洲),注定要住环洞舍,喝末喝的咸黄汤(苦咸的江水),着末着的破衣褂。”从这首民谣我们可以看出,由于地理环境的缘果,在当时的崇明,老百姓只能住在这样简陋的民居中。正是这种环洞舍,为崇明岛的移民以及后来的百姓提供了日常生活的庇护。就建筑物而言,房屋的“顶”本来的目的主要是用来避风雨、御寒暑,因此它们大都筑成坡顶或平顶。距今约6000多年的半坡村遗址上的建筑物,其顶就是斜坡式的。华夏大地上无论是西藏地区的碉房,西南地区傣族、哈尼族等少数民族的杆栏式民居,也都是斜坡式顶。即使是黄土高原上的窑洞,其室内的顶虽呈圆弧状,但它的外顶却是平顶。但是,崇明环洞舍的顶却是极为少见的圆弧形。究其原因,有下述两方面的因素:首先,岛上最初移居而来的百姓中有相当一部分是在海上捕鱼的渔民。他们长年在水天一色的大海中作业,“天圆地方”的观念牢固地支配着他们。他们以为覆盖大海与大地的天是圆的,而自己所处之处是方的。为顺应“天圆地方”的观念,就把环洞舍筑成了占地方形顶为穹形的建筑。其次,由于崇明的沙洲地处水天寥廓的长江口,那里濒临东海,一年四季风要比别处刮得大。特别是夏秋两季,台风多发。大作的狂风对坡顶、平顶建筑威胁极大,建筑物容易被刮倒。而环洞舍的顶是圆弧形的,它能很好地抗衡飓风的侵袭。因此,在多少年多少代以后,崇明地区每当要在滩涂上进行新的围垦时,由于环洞舍抗风能力的强劲,取材的方便,搭建的快捷,民工们仍十分喜欢用它作住宿之用。尽管进门出门要低头弯腰,但是当民工们挑泥做岸劳累了一天后
崇明特色民居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