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病始生论述题五、论述题1、结合《灵枢·百病始生》篇谈谈正气和邪气发病过程中的关系,有何指导意义?疾病的发生必须具备两个因素:一是正气虚弱,一是邪气侵袭。《灵枢·百病始生》篇认为虽有邪气侵袭,如果正气不虚,也不会使人生病,即“风雨寒热不得虚,邪不能独伤人”。当正气虚弱之时,又受邪气侵袭,则可使人发病,即文中说:“必因虚邪之风,与其身形,两虚相得,乃客其形;两实相逢,众人肉坚”。由此可见,本篇把邪气的侵袭看作是发病的条件,而正气虚弱才是发病的决定因素。因此,正气强弱是发病与否的先决条件,是疾病过程中矛盾的主要方面。这种观点不仅为中医发病观奠定了理论基础,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还提示人们必须注重摄生、保养正气,避免邪气侵袭,以防止疾病的发生。一旦发病,在治疗中则应当注意扶正以驱邪。2、根据《灵枢·百病始生》篇,试述虚邪贼风侵入人体后由浅入深的传变次第、所出现的症状及对临床的指导意义。虚邪贼风入侵人体后,由浅入深地传变,先皮肤,次络脉,再次为经脉,再次为输脉,再次为伏冲之脉,再次为肠胃,再次为募原。病邪每到一处,都会影响该部位的功能,产生相应的症状。在皮肤,毛发竖起,淅然恶寒,皮肤痛;在络脉,肌肉疼痛,时作时止;在经脉,恶寒伴惊骇不宁;在输脉,四肢关节疼痛,腰脊强硬;在伏冲之脉,身体沉重而痛;在肠胃,气胀攻冲,多寒则肠鸣、飧泄、食不化,多热则泄利、大便粘稠滞下;在肠胃外募原间,血络瘀滞,渐渐生成肿物。病随邪著,变化无穷。原文提出了外邪伤人致病的一般传变规律,即由表入里,由浅入深,最后发生“积”。在传变过程中,因邪气所在部位不同,而有不同的症状。此与《素问·阴阳应象大论》的“善治者治皮毛,其次治肌肤,其次治筋脉,其次治六府,其次治五藏,治五藏者,半死半生也”一脉相承,且更为详细。这种外感病传变规律的论述,意义有二:其一,传变过程不仅有早期、中期、晚期的含义,而且示以不同部位,对确立治则治法有指导意义,如邪在皮毛,当以表散;邪在经脉,当通经脉;若邪气入里,则当从里泄邪。其二,由于疾病的传变是由表入里,逐次加重,故宜早期治疗,防止其传变;若待“邪气淫泆”而治,必贻误时机,预后不良。由此提示医生要早期治疗,及时截断传变途径,以取得满意的疗效。疾病的其他传变方式常有循经传变、脏腑相移及按生克次序传变等多种。3、结合《灵枢·百病始生》篇及其他有关篇章,试述《内经》对疾病发病原因的认识。关于疾病发生的原因,《内经》中许多篇都有论述。《灵枢·口问》说:“夫百病之始生也,皆生于风雨寒暑,阴阳喜怒,饮食居处。”《灵枢·顺气一日分为四时》说:“夫百病之所始生者,必起于燥湿寒风雨,阴阳喜怒,饮食居处。”与本篇所述略同,均列出了天空中的风雨寒暑之气、地上居处的寒湿之气、人体自身的情志过激,以及饮食、房劳等都可成为致病因素。同时,对各种病因的性质和致病特点进行了说明。关于病因的分类,诸篇悉按发病部位以类之,本篇也以“或起于阴,或起于阳”,而定为“三部之气”。《素问·调经论》也谓:“夫邪之生也,或生于阴,或生于阳。其生于阳者,得之风雨寒暑,其生于阴者,得之饮食居处,阴阳喜怒”,将病因分为阴阳两大类。4、如何理解《素问·生气通天论》中阳气“失其所则折寿”的机理?《素问·生气通天论》中指出:“阳气者,若天与日,失其所则折寿而不彰。”意为阳气对于人体就像天空中太阳一样,起着强大的卫外作用和温煦功能。若阳气运行失常,就会不知不觉地损伤人体而缩短寿命。其机理主要从以下几方面分析:(1)机体中的营养物质皆在阳气的作用下化生,如果阳气不足,生化无力,则诸脏失养,甚至枯竭(阳损及阴),从而损伤寿命。(2)阳气的卫外作用是指其抵御外邪、保护机体的抗病能力,如果阳气不足,卫外不密,邪气就会乘虚而入,从而导致疾病的发生而损及寿命。(3)阳气为人体生理之火,既能温养诸脏,又可布精。如果阳气不足,诸脏失于温煦而功能低下,则人体虚弱易致病,从而损伤寿命。5、根据《素问·生气通天论》试比较煎厥和薄厥的异同。煎厥和薄厥是因人体阳气失常而导致的两种病证,但二者却有相同之处。相同点有:(1)病因方面:均为内伤所引起;(2)病机方面:均为内伤阳气,导致阳气功能失常所致;(3)症状方面:均有突然昏倒、不省人事之症。不同点有:煎厥是烦劳伤阴,阴虚阳亢,逢夏季阳盛,以致煎熬阴精而昏厥的病证。病因:过劳病机:因过劳而致阳气亢盛,煎熬阴精;阳亢阴虚,至夏日更使体内阴虚阳亢,阴不制阳而发病;病位:肝、肾;症状:目盲不可以视,耳闭不可以听、昏厥;病性:本虚标实。薄厥是因大怒而迫使气血上逆于心胸或头部所致的昏厥之证。病因:大怒;病机:怒伤肝,肝气上逆,血随气涌,郁积于上而发病;病位:肝;症状:昏厥、头痛、眩仆,可伴见偏枯的后遗症;病性:实证。6、结合《素问·生气通天论》原文,试述饮食五味偏嗜过用的危害。《素问·生
百病始生论述题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