鼻塞持续气道正压对新生儿通气功能的影响 鼻塞持续气道正压(NCPAP)通气简便易行、相对无创,近年日益广泛地应用于新生儿疾病的呼吸支持治疗。传统观念认为它适用于因肺内分流增加引起的低氧血症,当存在通气障碍时不宜应用。本研究分析51例新生儿应用NCPAP治疗前后血气PaCO2的变化,以探讨NCPAP对新生儿通气功能的影响。对象和方法 1996年11月~1998年9月我院NICU符合1986年全国新生儿学术会议所订新生儿呼吸衰竭诊断标准初步方案[1],且入院后经改良鼻导管吸氧,吸入氧浓度≥<60mmHg(1mmHg=)的新生儿呼吸衰竭51例,其中男46例、女5例。胎龄28~43(35±4)周。~(±)kg。日龄1h~27d。原发病:羊水吸入性肺炎14例、感染性肺炎10例、胎粪吸入性肺炎8例、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7例、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6例、湿肺4例、先天性喉软骨软化和新生儿低体温各1例。NCPAP由中心站供给氧及压缩空气,经空氧混合仪或婴儿型呼吸机(如:Inter3Bird,SechrestModelⅣ-100B)调整用氧浓度,,然后根据患儿经皮氧饱和度逐渐下调,以保证经皮氧饱和度在90%~95%之间,流量为8~10L/min[2]。气流经加温湿化罐温湿化后通过连接管道、乳胶鼻塞进入患儿气道。鼻塞的出气端连接水封瓶,由管端置入水下深度控制持续气道正压(CPAP)的压力,并保持患儿吸气呼气时均有气泡冒出,即气泡式CPAP(bubbleCPAP)。应用CPAP前及用后1~24h采桡动脉血行血气分析。依据PaCO2值将51例患儿分为2组,即Ⅱ型呼吸衰竭组25例(PaCO2≥50mmHg);Ⅰ型呼吸衰竭组26例(PaCO2<50mmHg)。统计学处理:数据以均数±标准差(±s)表示,采用t检验进行比较分析。结果 :51例患儿应用CPAP前均有不同程度青紫,吸气三凹征、呻吟、呼吸频率增快(>60次/min),节律基本正常。应用NCPAP(压力3~6cmH2O,1cmH2O=)后,~1h内青紫、呻吟消失,吸气三凹征及气促程度减轻,3例(RDS2例、感染性肺炎合并肺出血1例)病情进行性加重,于1~6h后改用气管插管机械通气。除7例有轻度腹胀、胃潴留外,未发现其他副作用。 :应用NCPAP通气治疗前PaO2(52±8)mmHg,治疗后PaO2(86±24)mmHg,差异有显著性(t=,P<);治疗前后PaCO2在Ⅱ型呼吸衰竭组差异有显著性(P<),在Ⅰ型呼吸衰竭组差异无显著性(表1)。表1 51例呼吸衰竭患儿NCPAP治疗前后PaCO2的比较(±s,mmHg) 组别例数PaCO2t值应用NCPAP前应用NCPAP后全组(51)(51±16)(43±10)(*)Ⅰ型呼吸衰竭组2640±840±9-**Ⅱ型呼吸衰竭组2563±345±* *P<,** P> 讨论 CPAP对肺的生理作用有如下几方面:增加肺内气体容积和功能残气量,减少气道阻力,使萎陷肺顺应性增加,减少呼吸功,保护肺泡表面活性物质,刺激Hering-Breuer反射
鼻塞持续气道正压对新生儿通气功能的影响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