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验:_____________-----------------------日期:_____________三峡考古文化心得三峡考古文化课心得姓名:何庆龄学号:2011220800专业:医学检验摘要:三峡——从小就对其充满好奇的一个地方,所以今年的选修课上,毫不犹豫的就选择了三峡考古文化的选修课。在此门选修课上,学到了许多不曾了解的知识,不仅开阔了自己的文化领域,同时也增强了自己的文化底蕴。上了此门选修课,感慨良多,下面来说一说自己对三峡考古文化课的心得。中国三峡文物考古工作的开展。对于三峡考古最早的记载当是,南北朝时期的《南齐书·祥瑞志》记载:“建元元年(公园479年)十月,涪陵郡娫民田健所住岩间……或古钟一枚,又有一器名淳于,娫人以为为神物奉视之。”近代三峡考古文化的开端则是,上世纪20、30年代,美国学者格尔阶·纳尔逊和美国传教士埃德加发现了巫峡大溪、跳石、碑石等,以及一些植物标本。1959年至1975年间发现了巫峡大溪遗址;1972年、1980年、1983年发现了涪陵小田溪巴人墓群;20世纪80年代发现了宜昌中堡岛、杨家湾、柳林溪等遗址。至今发现的地下文物埋藏总量面积多达3000余万平方公里。这不得不说是华夏文明的重大闪光点。旧石器时代、新石器时代、夏商时期和西周时期考古发现的资料概况。旧石器时代是指距今1万年以前的时代,学习了本门课程,让我了解到。三峡地区属于旧石器时代的人类化石,包括有早中晚各时期。其中属于旧石器时代早期直立人的可以建始人、巫山人为代表,属于旧石器时代中期早期智人的可以长阳人为代表,属于旧石器时代晚期智人的可以奉节草堂人、巫山迷宫洞人为代表。恩格斯指出:“有了人,我们就有了历史。”三峡地区属于旧石器时代早期建始人、巫山人化石材料的考古发现,使我们完全有充足的理由宣称:我们伟大的中华民族至少在距今200万年以前,就在长江三峡地区拉开了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序幕。新石器时代则是1万年以后到夏商以前的这段时期了,这段时期内出现了打制磨制的石器,少部分陶器。其演变序列,在东部地区从初期的桅杆坪遗存到早期的城背溪文化,再到中期的大溪文化,再到晚期的居家岭文化,最后是末期的石家河文化;在西部则是从初期的鱼复湳遗存(今奉节)到早期的玉溪遗存(今丰都),再到中期的哨棚嘴文化下层(今中县),最后是晚期的哨棚嘴晚期文化(今忠县)。到了夏商时期,三峡地区的巴文化遗存、遗物就更多了,发现这一时期巴人活动区域200余处。说到巴渝文化,就不得不说巴文化了,巴文化是巴渝文化的发源,从200多万年前的“巫山猿人”到“长阳人”,再到新石器时代及进入阶级社会后,不同时代都发现了不同的文化遗存和遗物。在这些文化遗存、遗物中,有不少内容与巴文化有关(或者说带有巴文化因素)。所以说巴文化是非常久远的一种文化。而且从已有的考古资料获悉,三峡地区出土了不少新石器时代以前的动物化石和人骨、牙齿等标本,我们不敢妄加断定它就是巴文化的始祖或源头,或与巴文化有直接关系,但它说明在很早以前就有人类(或早期人科)在三峡活动则是无疑的。从发掘物来看,主要有两种,一种是石器,另一种是陶器。其中石器有石片、石锛、石凿、石斧、石镟等,常见的石片可能用于宰、割、剥皮或刮鱼鳞等,陶器陶器以夹砂灰褐陶为主,器形主要有圜底器、灯座形器、尖底器、三足器等,如:圜底釜、平底罐、鼓肩罐、圈足豆、细长柄豆、花边口沿口器、尖底杯、三足规鬲、三足禾皿、鸟首形器把、大口尊、器盖、器座等。这些遗物的发掘地主要在川东的涪陵小田溪、陈家坝子,忠县洽甘井沟,巫山大昌坝、双堰塘、江东嘴、云阳李家坝等;鄂西有秭归鲢鱼山、朝天嘴、杨泗庙、宜昌路家河、中堡岛、三斗坪、前坪、白庙子、下岸溪、葛洲坝、江南的望洲坪、宜都的红花套、毛溪套、向家沱、石板巷子、长阳的香炉石等。而且据研究表明在夏商时期巴文化遗存遗物的这些特点与前面新石器时代的原始文化特点有不少相似之处是不言而喻的。有更多的证据表明夏商时代的巴人文化遗存是由该地区新石器时代的原始文化遗存直接发展而来的。这不得不说是考古史的重大发现。三峡库区先民———巴人,约存在于夏商至西周时期,以勇猛善战、能歌善舞著称。对于这一古老部族的具体情况,人们一直无从知晓,成为中国历史未解之谜。考古新发现巴人遗址和墓地百余处,巴文化以从商周到战国的完整序列呈现,将过去通过战国晚期墓葬所知的巴文化推进到春秋时代,形成了从商周到战国的不间断的巴文化完整序列。巫山县双堰塘遗址、忠县哨棚嘴等遗址群、云阳县李家坝遗址、开县余家坝遗址,内涵丰富,表明这里曾为商至汉初时期巴人的中心活动地带。人们在这些地方出土了大量的青铜器,还发现了巴人的建筑、盐业、冶金、窑业遗址,打开了深入研究巴人文化的神秘之门。学习了本门选修课程,了解到三峡文化的丰
三峡考古文化心得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