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剧《屈原》赏析姓名: 学号: 专业班级: 指导老师: 日期: 五幕历史剧《屈原》是郭沫若历史剧的代表作。经过了在公开课上老师的讲解,现在再次观看《屈原》这部话剧又有颇多的感触,作为一名对话剧感兴趣的学生,在查阅了相关方面的资料后,冒昧对话剧中的部分方面陈述一下自己的见解,不到之处还望老师指正!(一)关于时代背景《屈原》是郭沫若抗日时期历史剧的代表作。郭沫若景仰屈原,对屈原的生平、思想和著作有精湛的研究。郭沫若创作历史剧《屈原》,绝不是为了发思古之幽情,而是针对抗战时期的中国的政治现实。正如作者自己所说:“我写这个剧本是一九四二年一月,国民党反动统治最黑暗的时候,而且是在反动统治的中心——最黑暗的重庆。不仅中国社会又临到不同阶段的蜕变时期,而且在我的眼前看见了不少的大大小小的时代悲剧。无数爱国青年革命同志失踪了,关进了集中营。代表人民的中国共产党在陕北遭受着封锁,而在江南抵抗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最有功劳的中共领导的八路军之外的另一支兄弟部队——新四军,遭到了反动派的围剿而受到很大的损失。全中国进步的人们都感受着愤怒,因而我把这时代的愤怒复活在屈原时代里去了,换句话说,我是借了屈原的时代来象征我们当前的时代。”(《序俄文译本史剧<屈原>》)由此可见,《屈原》所反映的生活,既是历史的,又是现实的。郭沫若借屈原的悲剧,展示了一切光明与黑暗,正义与邪恶,自由与专制,爱国与卖国的不可调和的斗争,起到了借古喻今,古为今用的作用。《屈原》的创作与演出,得到过周恩来同志的亲切关怀和直接指导。这出具有时代意义的爱国主题的历史剧,犹如振聋发聩的雷霆,在国民党反动统治中心,产生过巨大的影响。尤其是《雷电颂》这段抒情独白,激起过千百万个爱国者的强烈共鸣,每次演出都被暴风雨般的掌声所淹没。“爆炸了吧,爆炸了吧……”的怒吼声,响彻山城重庆,震撼了整个国统区。(二)全剧的矛盾处理全剧的主要矛盾是以南后,靳尚为代表的楚国投降势力勾结外国势力——秦国使者张仪与当权者楚怀王与屈原,婵娟为代表的爱国势力之间的矛盾。作为矛盾的一方——屈原,婵娟包括渔夫,倒戈的士兵等人的立场应该说是旗帜鲜明的。矛盾的另一方的组成关系则显得十分的错综复杂,表现好南后阵营的形成过程,是使全剧成功的关键,因为南后阵营的三股力量在结合起来之前也是互相冲突的三股势力。这其中张仪与怀王的矛盾是国与国利益冲突的矛盾:由于怀王听信屈原“联齐抗秦”的主张而拒绝了张仪“联秦拒齐”的提议;张仪与南后的矛盾在于,张仪要献周郑之美女与怀王,此举有可能动摇南后的后宫地位,令南后忐忑不安;南后与怀王之间的矛盾是潜伏的矛盾,由于南后不能直接反对怀王接受美女,转而拉拢张仪,排斥怀王支持的屈原,以帮助张仪完成出使的政治使命,南后的目的是促使张仪放弃献美女于王的计划。以上这组三角矛盾的直接结果是,南后将报复的矛头直接指向屈原,并最终形成了怀王,南后,张仪,共同对付屈原的斗争格局。围绕着全剧的主要矛盾,剧情中还发散出许多的次要矛盾的线索。这些次要矛盾有如粗细不一的藤蔓缠绕着主要矛盾的杆,使剧情更加错综复杂,人物关系更加微妙……这其中包括靳尚与屈原的政治恩怨;子兰,宋玉,婵娟间的关系;以及婵娟和南后间矛盾冲突;以及宋玉与屈原,师生间潜在的价值观差异等等。是这些次要矛盾补充了主要矛盾,丰富了剧情。而主要矛盾的加剧又为次要矛盾的暴露提供了必要的外力
话剧鉴赏《屈原》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