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概讨论.ppt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历史进程和基本经验五四前后,马克思主义主要从东、西、北三个方向传入中国。东面是日本。五四前后,李大钊、李汉俊、李达、陈望道、杨匏安、邵飘萍、董必武、周恩来、彭湃、施存统等都到过日本留学和生活。这些留日人士将日本的社会主义书籍译成中文介绍到中国。据李达回忆,“当时马克思、恩格斯的著作很少翻过来,我们只是从日文上看到一些。中国接受马克思主义得自日本的帮助很大”。还有些青年如沈泽民、张闻天等,为求得社会主义文献竟专程赴日留学。五四时期最有影响的马克思主义传播者之一陈独秀在1915年创办《青年》杂志前,曾数次去过日本,这同他后来对马克思主义的宣传,也有一定的关系。马克思在中国的广泛传播西面主要是法国。五四以后,蔡和森、李富春、蔡畅、向警予、周恩来、赵世炎、陈延年、李立三、聂荣臻、陈毅、郑超麟、邓小平等先后到法国勤工俭学。这些留学生在那里攻读和研究马克思主义,将他们了解到的马克思主义观点传入中国。在此期间,蔡和森与国内的毛泽东书信往来频繁,相互交流有关学习马克思主义论著的体会及改造中国革命新道路的看法,这对于他们迅速成为马克思主义者有重要影响。蔡和森时为中国学生旅法勤工俭学运动的组织者,而毛泽东则为国内新民学会的负责人,他们的认识颇具代表性和影响力。北面是俄国。十月革命后,苏俄政府和列宁非常关心中国问题。在1919年3月和1920年7至8月间,列宁邀请中国代表参加共产国际第一、第二次代表大会。1919年7月,苏俄政府宣布了废除帝俄与中等条约的第一次对华宣言。苏俄政府和列宁的言行实际上在向中国宣传和介绍十月革命与马克思列宁主义。1920年8月,毛泽东与何叔衡等发起组织"俄罗斯研究会",倡导赴俄勤工俭学。不久,刘少奇、任弼时、萧劲光等通过多种关系赴俄勤工俭学,迅速成为马克思主义的信仰者。在中国,马克思主义的广泛传播是从十月革命后开始的。毛泽东曾指出:“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我们送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李大钊就是当时在中国传播马克思主义最早的革命先驱者。 第一次世界大战和十月革命爆发后,李大钊经过不断地求索和鉴别,逐渐摆脱各种资产阶级小资产阶级社会思潮的影响,最终选择了马克思主义,成为我国历史上第一个马克思主义者和中国共产主义的先驱者。他热情地歌颂和宣传俄国十月革命,运用无产阶级的世界观,把握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规律,以敏锐独到的眼光发表了《法俄革命之比较观》《庶民的胜利》《布尔什维主义的胜利》和《新纪元》四篇光辉的文献,揭开了我国马克思主义宣传的第一页。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后,尤其在五四爱国运动后,在中国先进分子中迅速形成学习、研究和宣传的热潮。1918年2月,李大钊先后在北京大学、女高师、师范大学讲授“唯物观”“马克思的历史”“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社会发展史”“社会学”等课程,作为宣传马克思主义的讲坛,受到进步青年的热烈欢迎。他还参加了《新青年》杂志的编辑工作,主编《每周评论》,成为“五四”前后宣传马克思主义的主要阵地,为介绍和宣传马克思主义学说,推动反帝反封建的爱国民主运动,发挥了重大作用。1919年5月,李大钊在《新青年》第六卷第五期“马克思主义专号”上发表了全面系统地介绍马克思主义的专著《我的马克思主义观》。这标志着马克思主义在中国进入比较系统的传播阶段。这期间,李大钊还在《新潮》《少年中国》《国民月刊》《新生活》《晨报》等刊物上发表了一系列文章,大力宣传马克思主义,产生了广泛的社会影响。1919年7月,胡适在《每周评论》上发表《多研究些问题,少谈些主义》一文,宣扬实用主义,反对马克思主义,挑起了“问题”与“主义”之争。8月,李大钊发表《再论问题与主义》,系统地批驳了胡适的观点。他号召不仅要宣传主义,而且要本着主义作实际的行动。他激烈抨击改良主义的社会改造方案,运用唯物史观,论证了中国问题必须从根本上寻求解决的革命主张。1920年3月,李大钊在北京发起了中国最早的一个学习和研究马克思主义的团体——马克思学说研究会,把经过五四运动锻炼的优秀青年组织起来,进一步学习和研究马克思主义学说。在他的教育和影响下,很多青年接受了马克思主义,走上了坚决的革命道路,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更大范围的传播。李大钊在“黑暗的中国”高举起马克思主义的火炬,如同窃来天火的“普罗米修斯”,率先在一片荒原上披荆斩棘地开出一条传播马克思主义的道路,哺育了一大批杰出的共产主义者,加速了中国人民的觉醒。马克思主义的传播打破了封建专制制度一统天下的沉闷气息,让思想冲破牢笼,民族精神获得极大振奋。李大钊为宣传马克思主义而写的诸多热情洋溢的文章,正如鲁迅先生所说的那样:“他的遗文都将永在,因为这是先驱者的遗产,革命史上的丰碑”。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一个历史的进程,即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与中国的具体实际日益结合的过程。在一定意义上,中国
毛概讨论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