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轨经济学华盛顿共识和后华盛顿共识 内容提要:“华盛顿共识”是20世纪80年代转轨经济学的重要成果,但是这种依据新古典经济学教条所达成的迅速私有化、市场化和自由化的转轨共识正日益受到经济转轨现实的严峻挑战,从而形成转轨经济学界的“后华盛顿共识”。本文从经济转轨的实践出发,揭示了“华盛顿共识”的内在理论困境,同时也阐明“后华盛顿共识”对于转轨经济学自身的理论“转型”所具有的深远意义。关键词转轨经济学 华盛顿共识 后华盛顿共识 制度主义分析 引言 转轨经济学(transition economics)是在20世纪80年代末期随着计划经济国家向市场经济体制的历史性过渡而出现的一门旨在研究这些国家的制度变迁特征、过渡路径选择以及经济过渡绩效的经济学分支,是将新古典经济学、新制度经济学、发展经济学、演化经济学以及比较经济制度学等经济学科的成果加以综合而应用到转轨问题研究的一种尝试。转轨经济学的历史尽管仅仅十几年,但其文献数量的迅猛增长已经为该学科在经济学主流内赢得了巩固的学术地位。20世纪人类进行了两项伟大的社会实验,其一是始于20世纪20年代的席卷全球的社会主义实验,其二是始于20世纪80年代的转轨实验,从社会制度变迁和制度设计的角度而言,第二项实验的艰难程度比第一项也许更甚。在转轨经济学内部,关于制度变迁路径和经济绩效的争论比在任何一个经济学领域都更激烈和缺乏共识,以中国为代表的渐进的转轨路径和以俄罗斯为代表的激进的转轨路径成为学术界关注的焦点,坚持渐进战略的学者说:“要生小孩,你必须经过十月怀胎”,而赞成激进转轨模式的人则说:“你不能分两步跨过一个大鸿沟” ,隐喻是形象而有力的武器,可是这个武器不解决任何实际问题。在计划经济国家转轨初期,来自西方的经济学家们基于传统的新古典经济学理论为这些国家开了药方,希望按照一种理想模式大规模地、迅速地、全面地建立起一套西方式的游戏规则体系,从而带动这些国家市场机制的完善和经济的繁荣。根据新古典教科书所达成的迅速私有化、市场化、自由化战略被称为经济转轨的“华盛顿共识” (Washington Consensus) ,这种观点曾经在经济转轨的早期占据绝对优势,俄罗斯和东欧国家大部分按照这样的策略对经济制度和经济体系进行了大规模的私有化、市场化和自由化改革。这种改革模式有时又被称为“休克疗法”或者“震荡疗法”(shock therapy),这是一种以理想化的完美理念为引导的、基本原则性的、彻底的制度变迁模式,这种模式与法国革命中的雅各宾主义(激进共和主义)以及俄国革命中的布尔什维克主义(激进共产主义)在方法论和哲学根源上有极相似的地方。对这种经济制度变迁的模式,以哈耶克为代表的奥地利学派以及熊彼得、波普等学者都有过深刻的批判,但是这些犀利的批判因为没有融入主流经济学而未受到人们的足够关注。斯蒂格利茨认为,转轨中的休克疗法的深层根源是冷战遗留下来的“道德热情”和对冷战“胜利”的陶醉,他们试图一劳永逸地建立起一个“新的、干净的、纯粹的私人所有制市场经济”,这种思想是雅各宾式和布尔什维克式的狂风骤雨式的社会变革模式的翻版 。与改革的西方顾问所承诺的“即将到来的俄罗斯经济的繁荣”相对比的,是俄罗斯(以及东欧大部分转轨国家)经济绩效和经济规模的严重下降
转轨经济学华盛顿共识和后华盛顿共识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