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财经大学精品课程建设社会主义经济理论课程讲义2014年6月15日第3章社会主义经济改革或经济过渡理论第一节市场化改革路径第二节地方政府作用与制度变迁方式三阶段转换假说第三节中国改革模式的实质、经验、影响及挑战背景资料学习第3章的目的是,理解苏东“激进式改革”与中国“渐进式改革”的区别,并了解与这两种改革路径相关的“华盛顿共识”、“后华盛顿共识”以及“北京共识”;了解供给主导型制度变迁、中间扩散型制度变迁以及需求诱致型制度变迁这三种制度变迁方式各自的特征和优缺点,并在此基础上理解制度变迁方式三阶段转换假说的主要内容和深刻内涵;学会运用制度变迁三阶段转换假说来解释中国的渐进式改革,并理解中国改革模式的本质、经验、面临的挑战以及世界性的深远影响。第一节市场化改革路径一改革成本与路径选择“华盛顿共识”、“后华盛顿共识”与“北京共识”一、改革成本与路径选择激进式改革渐进式改革改革特点:强制中诱导性,双轨过渡,从局部到整体,体制内与体制外推进相结合,改革、发展、稳定相协调,经济市场化与政治的多元化相分离。成本特点:在改革初期增长缓慢,随改革进行不断增加,整个改革历时较长,存在一定失败的可能性。改革特点:在政治上选择民主化、多党制策略,在经济上选择私有化策略,在经济政策上选择休克疗法。成本特点:在改革初期迅速增加,改革成功后迅速缩减,整个改革历时较短,存在较高失败的可能性。不同改革路径的选择无法从改革成本的角度得出哪种改革路径绝对占优,两种改革路径都存在着各自的优缺点以及失败的可能性。两条不同改革道路的产生是主观与客观、经济、政治与文化结构共同作用的产物。一、改革成本与路径选择二、“华盛顿共识”、“后华盛顿共识”与“北京共识”华盛顿共识由威廉姆森针对20世纪80年代拉美国家10余年通货膨胀债务危机困境所提出。核心内容:在私有产权条件下资本与市场的全面开放。后华盛顿共识斯蒂格利茨在对“华盛顿共识”批判的基础上提出。核心内容:政策需要制度环境,其制度建设不是一蹴而就的;经济发展也包括社会进步;强调政府的积极作用;反对私有化、自由化和紧缩政策。二、“华盛顿共识”、“后华盛顿共识”与“北京共识”北京共识由曾任《时代》周刊外国报道编辑、长期在中国生活和工作的英国人苏亚雷默提出。核心内容:创新是中国经济发展的发动机和持续进步的手段;努力建造一个有利于持续、均衡与稳定发展的大环境;自主发展。第二节地方政府作用与制度变迁方式三阶段转换假说供给主导型制度变迁方式供给主导型制度变迁方式向中间扩散型制度变迁方式的转变供给主导型制度变迁方式向中间扩散型制度变迁方式的转变一、供给主导型制度变迁方式供给主导型制度变迁的特征——政府主体是决定制度变迁的方向、速度、次序、方式的主导力量。——政府主体层层隶属的行政系统自上而下组织实施制度创新。——政府主体与微观主体难免利益摩擦。——制度创新设置了严格的进入壁垒。——统一观念。
华盛顿共识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