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此文档

多元交融与兼容并蓄的安康民俗文化.doc


文档分类:论文 | 页数:约18页 举报非法文档有奖
1/18
下载提示
  • 1.该资料是网友上传的,本站提供全文预览,预览什么样,下载就什么样。
  • 2.下载该文档所得收入归上传者、原创者。
  • 3.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1/18 下载此文档
文档列表 文档介绍
民俗文化,包括物质生产民俗、物质生活民俗、社会组织民俗、岁时节日民俗、人生礼仪、民间信仰、民间科学技术、民间口头文学、民间语言、民间艺术、民间游戏等。民俗学家把我国的民俗文化风情从地域上划分为七大圈。安康从地域上归属"长江流域风俗文化圈"。其特点是秀美与精巧,但又兼具黄河流域重乡土情意、厚道豪放、古朴典雅的传统文化特色。在本源文化、移民文化、秦汉文化、荆楚文化、巴蜀文化、宗教文化等多种文化的相互碰撞、交融、兼容的综合作用下,形成的安康民俗文化,除具有人类民俗文化的共性特征外,还以其历史的悠久性和传承的多元交融与兼容并蓄特征,成为民俗文化园地中别具一格的奇葩。一、安康民俗文化源远流长中国古史传说时代就有安康民俗文化的元素。安康不仅有史前神话传说:女娲补天、大禹治水且有历史遗迹,如平利女娲女(史称中皇山),人民敬仰崇拜励精图治的女娲,早在夏代于此山建灵宝寺(后改为中皇庙、女娲庙),有现存于平利县文化馆的《中皇山女娲氏庙碑》为证。《安康碑版钩沉》又将此安康碑文作为首篇录入。唐宋以来,女娲庙历经修葺扩建,清代又重修,房屋达百余间的宏伟规模。香火鼎盛,誉为"名胜之方",并有诗文赞美。今不仅沿承女娲山名,以女神之名起了乡镇名叫"女娲山乡"为全国罕见,还有以女娲为茶起名"女娲银针",同时也是旅游、祭祀圣地。大禹同其父亲鲧相继治理洪水以利万民的神话传说,在安康也是家喻户晓,世代颂之。今旬阳县城东60公里汉江北岸关口镇江北村,相传为大禹疏浚汉江时的憩身之所,已列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其歌功颂德之诗文,多有文献记载。再有汉滨区江北办事处的中渡台是"虞舜陶渔河滨处"传说的发祥地。还有汉水神女传说等等。上述几位最早的神话传说及其遗迹、祭祀活动都是安康史前文明的佐证。(参见郭华正《安康旅游揽胜》)。二、安康崇火尚红的民俗文化根据笔者的田野调查,安康地域初民自古就有崇拜火的习俗。第一,取火方法原始,相当一部分山民使用敲石取火。选用青火石或白火石,猛烈相击取火,有的专门用钢火镰敲火石,迸出火星,点燃艾卷或纸媒,即可使用。这种人工取火方式一直延用到改革开放之后,一些贫困户亦然照旧。第二,耕种方式原始,呈现出刀耕火种,广种薄收特点。他们在陡坡山地上多采取火烧轮耕加撒播的粗放生产方式。肥料来源除了一点家肥外,主要是烧荒和煨(烧)火粪草,用其草木以及烟薰过的土渣。由此常常引起森林火灾,且每遇暴雨常有泥石流发生,故有"上游开荒,下游遭殃"民谣流传。第三,用火命名各种事物。有火神庙、火官庙,有人名地名,如火磏砭、火石岩;有物产,火颈柿子、火棘。有讥讽人不稳重沉着的称"火包子";医药上把炎症叫上火,火气、火疖子。第四,日常生活讲"红红火火",除了上述烧火地风俗外,家家供奉灶神。称家庭主妇为"火头军"。年节中有大年三十晚上"旺火守岁"之习,意谓烧晦气,燃兴旺、喻来年一切吉祥如意。在泛神论影响下,由对红色火的崇拜延伸到对红的敬重。盖房上梁要搭红,结婚礼堂有红对联,红双喜、红剪纸、红灯笼,地上要铺红地毯,新娘一身红,头上搭红盖头,喜气洋洋"满堂红"。过年贴红对联,挂红灯笼,点红蜡烛,放红鞭炮,礼品贴红纸,有避邪、喜庆、幸福安康的象征。三、安康民俗文化凸显多元交融与兼容并蓄的特征安康民俗因其地理位置是历史上的移民焦点,从炎帝时代直到明清大移民,成为我国南北人口群体、文化乃至生活习俗的交汇之处;故有"十家九客"之说。"这里从气候上来说,像江南地区,从习俗上来说,更像湖南、湖北、四川甚至广东。同时我们这里又受到关中文化的影响。历史上传承下来的文化有列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汉调二黄和紫阳民歌。地域、移民及宗教这些重要因素决定了安康民俗文化传承的多元交融与兼容的特征。这从衣、食、住、行及语言诸方面凸显出来。1、色彩斑斓的服饰民俗服装不仅是穿着打扮用的衣物,也不仅只满足人们遮体御寒的需要,更是人类文化的一种重要形态。安康的服饰民俗具有明显的地域色彩,并与时俱进随着时代而流变。明清时,男性,多剃光头或前脑剃光后脑留长发或小辫,到了花甲留胡须。日常春装多为白、黑、蓝、对襟;春秋有哔叽、织贡呢或土布做的夹褂夹裤,初春深秋棉衣棉裤或外套长布衫,头上戴瓜皮帽(俗称帽衬),冬戴暖帽或包头巾,身着对襟棉衣,大裆棉裤,夏穿白、蓝布衬衣和大裆裤或短裤。至上世纪70年代初,城乡一年四季,都是脚穿自制的布袜子和圆口或剪刀口的平底布鞋,能穿上白底黑帮的塑料底鞋也显洋气了许多。高跟鞋少有出现,视为"资产阶级",仅个别为之。农村人夏天则穿自己打的草鞋、麻鞋。雨天穿草鞋或泥屐,冬穿棉鞋布袜。山区春秋冬穿套裤,打绑腿,脚穿深筒布袜外套单鞋,荨麻葛麻藤编织的草鞋。若要走亲访友或上街赶会,则修容换衣有的佩戴眼镜,着布衫,裤带系上眼镜盒子或烟包子吊于胯前。民布(俗称洋布,)慢慢替代了粗布。中山服装开始流行。女性:明清

多元交融与兼容并蓄的安康民俗文化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

非法内容举报中心
文档信息
  • 页数18
  • 收藏数0 收藏
  • 顶次数0
  • 上传人1006108867
  • 文件大小21 KB
  • 时间2019-11-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