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康龙舟文化安康自古得汉水舟辑之便,上通汉中可入川,下达汉口而融楚。社会的进步与发展, 商贸的繁荣与兴盛, 对外的交流与合作, 则完全得益于这条不负巴蜀荆楚通津之谓的“母亲河”。然而,这江水又因秦岭、巴山两岸对峙,水底山垠横垣,在安康境内形成湾环重涧, 曲隈复滩之势。“水道险阻, 转缘山间; 悬流逆折, 触石破舟。”(宋?陈师道《忘归亭记》) “舟人至此而难焉。或倾覆货物, 或淹溺人民。”(明?季统斋《回复滩记》) 正所谓:“白浪交飞,万石风雷之阵;黄泉下睨,九幽神鬼之门。”(清?陈仪《募修紫阳炉子滩疏》) 因而民间称船工为“死了没埋的”,可见在汉江上走水行船之险恶。栖息于斯的安康人,并非像清人刘德新在《汉江形胜记》中所言:“舟子束手于高滩, 行旅魂惊乎石立”, 他们不畏“水有奔滩触石之危”〔清?王云锦《赴兴安试院》(有序)〕,在弄水驱船,闯滩涉险中, 酿造出了独具地方风貌的龙舟竞渡活动, 并逐步形成相对独立于他乡异域的地方民俗文化。一、安康龙舟的历史渊源安康的龙舟文化,是移民文化的组成部分。自西晋太康元年( 280 )开始在这里安置巴山一带流民,至以后的历朝各代,尤其是明代成化年以来“四方流逋蜂屯蚁聚”(明?张大伦《修汉阴县治记》) ,形成“秦山大半楚人耕”的人文历史环境。(清?叶世倬《春日兴安舟中杂咏》)自然使当地习尚以楚风楚韵为重。而龙舟竞渡正是“楚国之俗流传到其他各国”的端午习俗。( 文崇一《九歌中的水神与华南的龙舟精神》见《民族学研究所集刊 1961 年第八期》) 就龙舟竞渡的地理分布情况看, 张世建在《中国的龙舟与竞渡》一文所引资料中(《体育史料》 1988 年第 13 期),按中国现行行政区旧的府、州、县列表对照,湖南 30 个、湖北 40个、广东 45 个、福建 16 个、浙江 18 个、江苏 26 个、安徽 12 个、江西 20 个、四川 17 个、广西9 个、贵州 8 个、台湾 8 个以及香港、澳门。以上虽不是中国龙舟竞渡分布的全面统计, 但通过它能看到分布的主要情况。在上述省区中, 以湖南、湖北、江西、四川、福建、浙江、江苏、安徽、广东的龙舟竞渡之风最盛。而最盛之地除广州外均属“三楚”所涉的地域,安康的移民正是来自于以湖广为主的上述省区。美不美, 家乡水; 亲不亲, 故乡人。更何况安康自公元前 611 年至公元前 312 年间, 属楚地历时 299 年。正是移民这个人文历史环境和当地自然地理环境的相互影响与有机结合, 端午节也因此被安康人作为一年当中, 最受注重的重大节日之一;龙舟竞渡也由此而成为重要的节日活动。因为如此, 安康的龙舟竞渡大都保持了较好的原创性文化生态, 这种原创性文化生态表现在龙舟竞渡中诸如“施钱祈福”的“旱龙船”、“禳灾祈年”的“祭祀”、“拯屈招屈”的“跪而竞桡”、“以猪泡实钱果使浮水面为标”、“小船载乳鸭往来画舫间, 游人鬻之水中”、“舟中人飞身泅水抢之”。以及节日期间的“以艾插门”、“百草煎汤沐浴”、“糸驱毒香囊”、“喝雄黄酒”、“贴天师符”等等。这些活动与习俗,“三楚”各地有志可考, 安康各地则有迹可寻。也许, 某些细节或形式与故楚地相比已发生了变化, 但其根本决不会变, 有些甚至是外边变了, 这里还保留着最原始的传统方式。例如: 龙舟比赛, 领先为胜。许多地方虽然不设奖品,却都有抢标的习惯。在终点处有
安康龙舟民俗文化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