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重汽集团董事长马纯济:老马识途 2010年01月06日15:06 【字号大中小】打印留言论坛网摘手机点评纠错窗体顶端E-mail推荐:窗体底端 中马纯济 豪爽、豁达、随性;能喝酒却不贪杯、善写诗却不做作、爱书法却不外露;山东人特有的性情以及小爱好,让采访结束与我们握手的马纯济真实而且清晰。 马 纯 济:老 马 识 途采访是在马纯济办公室对面的一个只能容纳十几个人的小会议室里进行的。几个月前,占据着国内诸多财媒头条的"中国重汽获德国曼斥资约60亿港元入股25%"新闻背后的策源地和十八轮谈判的场所,也正是这个小会议室。搜索"马纯济"的名字,可以看到他的很多身份,中,全国两会人大代表,资本推手,甚至于坊间相送的中国商用车变局的导演等等,而我们所看到的则是这个土生土长的济南人敢说敢做敢担当的实诚劲。受命于危难2000年8月,一个越洋电话将时任济南市副市长的马纯济从出。这成为所有关于马纯济在中国重汽出场一幕中流传最多、最经典的描述。作为我国重型汽车的摇篮,中国重汽有着辉煌的过去:1960年4月,中国第一辆重型汽车――黄河牌8吨重型汽车在这里诞生;1984年,成功引进斯太尔项目,一度被业界称为"中国三汽"。中国重汽无论是技术储备,还是历史底蕴,都可称之为中国重型汽车的鼻祖。然而,2000年时的中国重汽,却是病入膏肓,大厦将倾。曾经在全国创下了"四个第一":欠税第一、欠银行债务利息第一、欠职工工资第一、欠交养老保险金第一。车间停产,人心惶惶,上至集团公司领导,下至普通职工,每个人都在想办法另谋生路,技术人才大量流失,正在办理调离手续的员工就有好几百人,是当时中国重汽最真实的写照。马纯济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被组织安排出任中的。9月9日,马纯济赴任。迎接他的不是鲜花和掌声,而是几百名拿着烧饼和白开水静坐讨薪的职工。职工对他"马"到能否成功的质疑眼神,更使他感到重汽面临的矛盾远比他想像的要严重和复杂。"请大家给我一个月的时间了解企业情况,办法总比困难多,我来了,就是和大家一起想办法共渡难关的。我不想许诺大家多么美好的目标,但我要说,从现在起,我们这个企业要一天好于一天,一月好于一月,一年好于一年!"面对职工,他的真诚和务实获得了大家的理解。医治一个满目疮痍的大型国有企业,不仅需要煽动性的口号,更需要有政治家的头脑和胆识,企业家的才能、务实和智慧。通过扎实的调研摸清"病情",马纯济找到了中国重汽的症结所在。在第一次集团公司中层以上干部大会上,他一针见血地指出,老重汽濒临崩溃的根本原因是"发展不足、发展不快、发展不力,没有形成一套适应企业自身特点和适应市场竞争需求的发展思路,没有按照市场规律制定、实施可行的发展规划"。就在大家一片迷茫中,他点出了重汽这家有着光荣历史的国企在技术、市场网络等方面的十大优势,亮出了自己的观点――"重汽面临的问题首先是发展",并务实地为中,两年赢利,三年发展"的目标。踏实的作风,务实的目标,马纯济获得了广大重汽员工的认可。随后,2001年,生产汽车7800辆,实现销售收入62亿元,重组当年实现扭亏持平,销量达到全国前三;2002年,生产汽车15000辆,销售收入过百亿;2003年
中国重汽集团董事长马纯济:老马识途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