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肠外营养*促进医院持续改进的进程PDCA计划Plan:分析现状提出问题诊断原因改进计划执行Do:成立组织明确分工运行程序记录检查Check:收集资料满意程度检查评价纠正措施预防措施处理Act:积累经验全面推广持续改进**【C】静脉用药在病房(区)分散调配的应参照《静脉用药集中调配质量管理规范》和《静脉用药集中调配操作规程》进行改善,有管理制度、有措施【B】符合“C”,,,,对不适宜用药者定期分析、总结,>99%;二级库账物相符率>%【A】符合“B”,并有输液质量问题和输液严重不良反应报告相关规定,药学部对临床出现的输液质量问题和患者用输液后的严重不良反应有分析报告、改进措施*内容二、肠外营养制剂的分类及特点一、肠外营养概述三、胃肠外营养剂的使用四、胃肠外营养剂的配置原则*一、肠外营养概述1、概念:肠外营养(parenteralnutrition,PN)是指通过中心静脉或周围静脉插管的途径,输入包括葡萄糖、氨基酸、脂肪乳、电解质、微量元素、水溶性及脂溶性维生素等静脉营养液的一种方法。肠外营养分为完全肠外营养和部分补充肠外营养。PN——肠外营养EN——肠内营养TNA——全营养混合液AIO——全合一营养液TPN——全胃肠外营养*1、1716年:williamharvey建立血液循环系统学说2、1911年:kansch—外科术后静脉输入葡萄糖3、1940年:成功合成蛋白质底物—游离氨基酸4、1961年:Grvid Wretlind脂肪乳剂的临床运用5、1966年Hermosura首次报告经颈内静脉穿剌置管术6、1967年:美国外科医师Dudrick和Wilmore,应用静脉高营养(intravenoushyperalimentation)于1例短肠综合征的婴儿,虽然仅存活22个月,但从此开创了临床营养的新时代。营养支持治疗的历史回顾*TPN的实现营养生理学对人体正常和疾病时的代谢特点和营养需要量的研究成果各种静脉营养制剂,尤其是结晶氨基酸和脂肪乳剂的研制成功并投入工业化生产;硅橡胶导管的研制成功和深静脉插管技术的开发。TPN*2、分类:中心静脉营养:对于胃肠无功能或者在7-10天以上不能使用胃肠道或者通过外周静脉不能满足患者的营养需求者,应行中心静脉营养。包括锁骨下静脉置管锁骨上静脉置管颈内静脉置管。周围静脉营养:胃肠外营养不超过10天及少量营养支持可以考虑。*(PVC)(CVC)()*。:①短肠综合征:广泛小肠切除>70%~80%。②小肠疾病:免疫系统疾病、肠缺血、多发肠瘘。③放射性肠炎。④严重腹泻、顽固性呕吐>7天。:先输液抢救休克或MODS,待生命体征平稳后,若肠麻痹未消除、无法完全耐受肠内营养,则属肠外营养适应证。:大面积烧伤、严重复合伤、感染等。:蛋白质-热量缺乏型营养不良常伴胃肠功能障碍,无法耐受肠内营养。*
胃肠外营养ppt课件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