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在前面
在中国积淀几千年的文化遗产中,有一部专讲骗人与防骗的奇书,这部
奇书,就是明代万历年间张应俞编著的《杜骗新书)。该书原名(江湖奇闻
——杜骗新书》,共四卷,下分二十四类八十四则,每一则都讲述了一个行
骗的故事。说是“故事”,但正如有的学者所指出的,“这部小说集中的大
部分故事并不是真正的虚构想象之作,而是根据当时的传闻加工润色而成
的,所以它不仅可以作为小说欣赏,也具有较高的历史真实性。”①实际上,
此书不啻是为我们提供了八十四则生动而又真实的行骗与防骗的事例,防骗
的一方,大多是“挟数万之资,经风涛之险,受辱于官吏,忍诟于市易,辛
勤万状”的商人,②既包括财大气粗的富商,也包括小本经营的小贩;行骗的
一方,则既有专靠行骗为生的专业骗子,也有偶起歹心的奸夫淫妇、恶僧妖
道,妓女小偷、贪官污吏、船工挑夫⋯⋯,真是鬼域伎俩,无所不包。至于
其具体骗术,仅依照原书的分类,即有所谓脱剥骗、丢包骗、换银骗、奸情
骗、妇人骗、引嫖骗等二十几类。用我们今天的话讲,那是掉包计、美人计、
苦肉计、连环计等等数不胜数,真是诡计多端,无奇不有。看这部书,会不
由自主地为当时弊端丛生、人欲横流的现象所吸引;会发自内心地为当时尔
虞我诈、六亲不认的人们所叹息,一点也不会觉得这是部三百多年前的书。
中国传统文比是厌恶行骗,只讲防骗的。其实,在那些商品经济更发达
的民族的文化中,行骗未必就含有贬意。行骗的人未必就一定是坏人,行骗
的事未必就一定是坏事。比如英语里不就有所谓“”的说法吗?
直译是白色的谎言,意思是无害的骗局。当然令人遗憾的是,这种无害的骗
局自然还是少数,大多数骗局,还是害人的。过去一说起资本主义社会,就
少不了要用上“尔虞我诈”这四个字。今天看来,这虽有失片面,但并没有
说错。商品经济愈发达,人与人的关系,似乎也愈来愈成了一种行骗与防骗
的关系——不是你骗我,就是我骗你;你得防着我,我也得防着你。因而只
会被动地防骗,从不主动地行骗的人,是难以生存的——人们理应去骗那些
无耻小人,理应去回敬那些骗子。用中国的老话讲,这叫“以其人之道,还
治其人之身。”这没有什么不合适的,相反,倒是那些以德报怨,忍让退却
的道学先生,说好听了,是洁身自好;说不好听了,那是姑息养奸——至少
也是给骗子们提供了一个宽松的环境。那些人已没有良心,自然也就谈不上
有什么良心发现。事实上,如果暂且抛开道德立场,行骗与防骗的过程,实
际上也就是双方斗智斗勇的过程——胜者往往是那些更富智慧,更有胆略的
人。
在这一意义上来看《杜骗新书》,我们会惊奇地发现,三百多年前的这
部书,和我们今天的这本书,虽说相距久远,然论其宗旨,却可以说是完全
相同、一脉相承的——原书的序跋即明确指出,编刻此书的目的,就是为了
从反面披露社会的阴暗险恶,从正面引导人们律己防身。可见,编著者并未
满足于仅仅为读者提供一堆“江湖奇闻”,而是真心想为社会提供一部“杜
骗新书”。而这,也正是我们今天重新挖掘此书的意义和目的——明了行骗
的伎俩,学会防骗的秘诀。
①孟昭连,“整理后记”,载点校本《江湖奇闻——杜骗新书》,百花文艺出版社,1992。
②(明)李贽语。
当然、对于这么一部三百多年前与号称为“第一奇书”——《金瓶梅》
同时代的作品,今天的读者阅读起来,肯定会有一些困难。这恐怕主要反映
在两个方面:一是语言上的障碍,二是理解上的隔阂。
《杜骗新书》的语言,属比较浅显的白话,应该说并不难懂。不过明代
的白话,毕竟尚属近代汉语的范畴,与清初以后的白话小说如《红楼梦》等,
自有不同。为此我们将此书译成了今天的白话。此即本书的“今译”部分。
《杜骗新书》的时代,为明代万历的后期,应该说并不遥远。不过对于
一般读者来说,大概还是生疏了一些,“而且在今天社会上各种法规尚不健
全,市场经济的机制尚不完全规范的情况下,商业活动中的假、冒、骗屡见
不鲜,如商业洽谈中酒色金钱撮合现象也不少,骗术比明代更为复杂多样高
明,”①为此我们增加了一些今天的事例,以帮助读者加深理解,此即本书的
“今解”部分。
综上所述,把祖国的传统文化和今天的现实世界联系起来,把可读性较
强的小说与理论性较强的阐述结合起来,这便是我们的追求。当然,效果如
何,还有待读者的检验。
丁晓山
①陈学文,“明中叶以后的商业社会百态——《江湖奇闻——杜骗新书》评述”,载《货殖》第二辑,中
国财政经济出版社。
防骗经
张应俞
一类脱剥骗
假马脱缎
江西有陈姓庆名者,常贩马往南京承恩寺前三山街卖。时
【课外读物类】防骗经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