弟子规之弟子规圣人训详解【原典】:弟子规,圣人训。【释义】:弟子规,是圣人的教诲。《弟子规》的由来《弟子规》原名《训蒙文》,作者是清朝康熙年间的秀才李毓秀。发展到后来,清朝乾隆时期的贾存仁对它进行了修订,并改名为《弟子规》,由此,最终确定了它传世的名字。该书以《论语学而》中“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的文意为中心,进行了内容上的扩展引申,阐释了“弟子”在家、在外、待人接物、为人处世、求学等方面应具备的礼仪和规范。从全书的布局也可以看出,《弟子规》就是《论语》中这句话的扩展和详细阐述:总述之后,分别是入则孝、出则悌、谨、信、泛爱众、亲仁、余力学等部分。形式上是三字一句,两句一韵。这种形式实际上并不复杂,而恰恰是这看似简单的形式,才让古代的学童们更容易理解背诵,同时也让日后这部经典被更多阶层的人所接受成为了可能。成书于清朝的《弟子规》,内容浅白,非常押韵,读起来朗朗上口,很快成为我国影响仅次于《三字经》的三字句儿童训蒙教材。“训蒙”,顾名思义,就是教育童蒙,旧时私塾对入学的儿童进行启蒙,就叫做训蒙。既然《弟子规》属于训蒙教材,那么它起初的目的,自然是对孩子们经行一定的教育,让他们在小小年纪就懂得一些应该懂的道理,从而为将来的成长甚至建功立业打下一定的基础。北齐的颜之推在《颜氏家训教子》中说:”俗谚曰:‘教妇初来,教儿婴孩。诚哉斯语。’“儿童就似一张白纸,再本性未被世俗所染污之前,善言易人,也就是容易理解和接受善言。好的观念和习惯,一旦在孩童之时就接受和养成,那么即使他长大了也不容易改变,这对于孩子未来的发展是有很大益处的,甚至可以达到影响一个人一生的效果。所以有人说,一个人的善良和信念,最好在他还小的时候就开始加以引导。这是《弟子规》面世后所要达到的第一个目的。随着时代的发展,《弟子规》的影响范围越来越大,除了“训蒙“之外,还经常被应用于其他领域。例如越来越多的企业,将《弟子规》与员工素质的培养紧密地联系了起来。其实细想也不难发现,《弟子规》中”弟子“的概念已经变得越来越宽泛,不再单一地指入学的蒙童,因为任何地方都可以被看做是学校,而在里面的人,就都可以被看做是弟子。例如从某种意义上讲,企业也是一所学校,那么,企业里的员工就都是弟子。范围再大一点,社会其实也是一所很大的学校,那么,身处其中的每一个人也可以称为弟子。而”规“,则不仅仅是指狭义的”规矩“,它还可以被理解为规范、规则,甚至是规律。例如《弟子规》中强调的孝道,在中国社会,就已经不是”规矩“二字能够解释清楚的了,它已经成为每一个中国人观念里固有的成分,从文化角度看,它已经上升到了”规律“的层次——只要是正常的中国人,都是非常重孝道的。当某一事物成为一个民族的文化的组成部分的时候,它也就成为了这个民族性格中有规律的部分。有句话叫做活到老学到老,因为从知识层面看,需要学的东西是无穷的,而从做人角度看、需要学的东西更是需要一个人不断地去领悟。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说,作为现代人,不管属于什么
弟子规之弟子规,圣人训详解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