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正定府府衙研究【关键词】正定;府衙;研究;复原图【摘要】正定具有悠久的历史,在古代被称为“北方三雄镇”之一。进入封建社会以来,正定一直是府、州、郡、县的治所,衙署建筑众多,但是因为历史和人为的原因,现均已无存。因此,钩沉一个已经“鞠为茅草”的正定府衙,不仅具有建筑学和衙署研究上的学术意义,更能从中管窥中国封建历史发展的大脉络。一、正定府衙的历史沿革正定地处冀中平原,为冀南重镇,在汉为藩国,晋、唐时期皆为郡治,明代为省治,至清代因省会移于保定,遂降为府治。正定府衙始建于元代中统三年(1262年),以后历代各有增修,直到1913年废府存县为止。据《乾隆正定府志》记载:正定府署在城内西北,即元正定路旧署,中统壬戌(1262年)建,因“漫不加省,日入于坏”,以致“堂宇罅漏,户牖欹倾”[1]。泰定乙丑(1325年)达鲁花赤康里复撤,新之。元末遭兵革。明洪武十年(1377年),知府郭勉复之,正统六年(1441年)知府黄忠、成化十三年(1477年)知府余瓒、弘治八年(1495年)知府张淑各增修,正德元年(1506年)知府彭泽建循天理堂,嘉靖十六年(1537年)知府宋宜立题名碑,万历戊寅(1578年)知府钱普于大门东增置迎宾馆[2]。清代以来,正定府衙递有增修。乾隆十七年(1752年)知府富尼汉修右辅雄藩牌楼,二十年(1755年)知府傅筠修鼓楼大堂,二十三年(1758年)知府郑大进修萧曹庙、左右牌坊,二十四年(1759年)又加建东书房8间,重葺三堂、后宅、山亭、莲亭、内外宅门、小配房11所。此时(乾隆二十四年),正定府衙共有各类建筑224间,其中“前右辅雄藩牌楼一间,左右承宣表率坊各一间,照壁一座,察吏、安民小牌坊各一间,西医官房三间,药王庙三间,东阴阳官房三间,大门鼓楼五间,马快房五间,步快房五间,皂隶房二间,听事吏房三间,轿夫房二间,土地祠三间,围墙门楼一间,仪门三间,东西角门各一间,戒牌楼三间,井亭二间,左右廊书办房四十二间,大堂五间,配房一间,萧曹庙三间,围墙门楼一间,巨盈库门楼一间(库废),东房三间,外宅门一间,东侧官厅一所,西北房六间,书办房二间,门皂房二间,内宅门三间,门房四间,屏风牌楼一座,三堂五间,东书房前后两厅六间,厢房一间,又书房八间,西书房四间,南书房三间,厨房三间,东西围房十四间,内宅屏门一间,住宅正房、围房、厢房、书房共二十六间,角门小亭一座,土山一座(名台岭山),山亭三间,东西配亭二座(西亭内有汉周绛侯寿星图碑记),小房二间,山下水莲亭一座,东马道门一间,关圣庙三间,二门三间,大门一间,马神庙二间,更楼一间,围房一间,铺房一间,土地祠一间,西围房六间,马房三间。”[3]二、正定府衙的形制与建筑布局古正定府衙如今“鞠为茅草”,不能查其原貌,因此,我们根据现存史料并参考其他府衙图,大致复原了古正定府衙的建筑布局。现详述如下。1、复原依据①在现存正定地方志等史籍中,关于古正定府衙的记载是我们研究所依据的最重要的原始材料。可惜的是方志中对衙署建筑物的方位没有相应描述。②经过正定老人口述整理的《旧正定府衙门》[4]一文,其中的记述可与地方志互证,并有所补充。对于该文所提到的一些建筑数据,我们没有采用,一是因为正定府衙遗址没有考古数据可供参考;二是因为年代久远,回忆者的记忆可能存在误差。且此数据没有其他资料的相互印证,本着“孤证不立”的态度,我们
古正定府府衙研究.doc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