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回流失的“灵魂”案例背景: 张斌是一名中专三年级的聋生,报考了聋人大专,还有一年就参加考试,但成绩不理想,第一次摸底考试只有30分,全班倒数第3名。几次语文课后,笔者发现他上课时从不聊天,也不睡觉,他一直在听课,该翻书的时候翻书,该写的时候写,该想的时候想,只是整节课都眼神无光,提问的时候什么都不回答,每次的课后作业都是抄袭的。案例描述: 在一次作文课中,教师发现张斌对这次作文特别有感触,便在单独指导的时候鼓励他把自己想到的事情和自己的想法都真实地记录下来,不要在意自己的句子是否通顺,是否能表达完整的主题。点评课中,教师有意将全班同学的作文都投影在大屏幕上一一点评。第一个点评的是全班作文最好的于佳佳同学,大家都欣赏并赞叹于她文字之间的美。第二个点评的是语文课代表潘小倩同学,潘晓倩同学的作文构思缜密,条理清楚,有理有情。第三个点评的就是张斌同学,当笔者放出他的作文时教室里出奇的安静,张斌自己也张大了嘴巴,张斌的作文虽然还有很多不通顺的句子,但表达了自己的真情实感,这是他第一篇自己独立写成的作文,教师及时鼓励张斌说:“有真情实感的作文才是真正有灵魂的作文,张斌同学用自己的笔赋予这篇作文以灵魂!我相信我们今后将会看到更多的有灵魂的作文!”在这次作文课后,笔者发现张斌不仅作文大有进步,在课堂上的表现也可圈可点。他的“灵魂”也终于回到了课堂。案例分析: 在本案例中,教师将赏识教育适时地运用在聋生语文教学中,取得了较理想的效果。赏识教育是以人性为基础,在教育者与被教育者的相互激发与激励的状态下实施的教育。一方面,赏识教育是以赏识为先导,激发被教育者的主观能动性和潜在的巨大能力或者是人的良知与自觉性,从而让教育顺理成章地自然发生。这样的教育状态一旦在人身上起作用的时候,那么赏识教育的着眼点就不仅仅是对儿童或学生的教育,而是可以使之成为人的自我教育、终身教育的良好起点。另一方面,赏识教育是教育者与受教育者的相互激发与相互激励乃至相互教育的过程。用周弘的话说,就是感动与被感动。因此,赏识教育是教育者与受教育者共同受教育的过程,是共同成长的过程。当学生身上的闪光点出现,教育者要及时发现能够实施教育的入口处,捕捉甚至是创造这样的教育情境,教育便在赏识中潜移默化地开始发挥其功效了。在教育者的内心要时时准备着对被教育者实施有效的赏识教育。赏识教育培养了学生的信心。学生的信心从何而来?很大一部分来源于师长有效的赏识。成年人都会有一种体会,如果自己的才能受到重视或褒奖,特别是受到自己尊重的人的重视,往往会发挥得更加充分。学生更是这样,听到表扬,尤其是老师的赏识,会增加自信心,从而更加用功努力。教师在家访时,家长们常说,老师的一句话比父母的十句话都顶用,确实是经验的总结。学生听到表扬的话,做事的积极性会大大提高。赏识教育培养了学生的动机。赏识教育对学生来说,是一种奖赏,因此可以较好地激发他们的学习动机。事实上,心理学家艾森克的实验研究也说明了这一点,1982年,他研究了奖励对有目的学习的作用,发现奖励可提高有目的学习的效果,或至少不降低效果。其原因是,奖励在学习过程中起内在的指导作用,它使被试把注意力指向并集中在那些与奖励有关的刺激上,而抑制其他刺激。赏识教育理念的奇妙之处就在于它极大地培养了学生的非智力因素,从而促进了学生的智力,激发了学生的潜能。赏识教育这种教育理念,在语文教
追回流失的“灵魂”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