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文字学论文.doc:..【原文出处】大庆高等专科学校学报【原刊期号】199403【原刊页号】053-057【分类号】H1【分类名】语言文字学【作者】萧甫春【复印期号】199501【标题】汉字形体的演变及其对字源的否定语言文字研究【正文】提要:本文通过篆、隶、草、真四体分析,说明汉字是从新旧形体演变的才盾冲突小发展起来的。汉字形体的演变过程也就是对字源的否定过程。对字源的否定,是汉字内部否定因素发展的结果。对字源的否定,是从量变到质变的。只有正确认识这种变差,才能正确理解文字的构形和本义。汉字的形体分为:篆、隶、草、真。这四体概括了汉字形体发展的不同阶段和演变的全过程。篆,是古文字的统称,包括人篆和小篆。大篆,包括甲骨文、金文、籀文、石鼓文、六国古文等。大篆是成熟的文字体系,这不仅表现在甲骨文单字数量之多,而且从发现最早的武丁时期的甲骨文看,就已具备了六书造字法,完全达到了系统的成熟阶段。大篆的发展过程可分为早期和晚期。早期的古文字师法口然,据物绘形,一字有多种写法,结体上长短人小不拘,用笔潇洒自由,还没冇定型化。此期截止于西周末年,属于古文字未定型期。《说文解字叙》:“周宣王太史籀著大篆十五篇,为古文或界”。周宣王时的太史籀对古文字进行了一•番整理,从而统一了全国的字体。西周末年的虢季子口盘上的文字可见•其端倪,后來的《石鼓文》可为其代表。它的特点是比早期古文字规范、严整,结体极其积聚,形体上较完备,接近小篆,是人篆向小篆过渡时期的书体。此期截止秦朝统一屮国,属于古文字初步定型期。至于六国古文的''语言界声,文字界形”,那是因为当吋“各国诸侯互相征伐”,各白为政所形成的一些异体字,并不影响古文字初步定型期的确立。大篆体现了据物绘形的特点,具有强烈的象形性质,近于图画,是汉字Z本源的彖形文字。大篆是秦以前的通用正体。小篆又叫秦篆。公元前201年,秦始皇统一中国后,针对以前诸侯制据所形成的“语言异声,文字异形”的混乱局面,采纳了李斯提出的“书同文字”的建议,命李斯等对文字进行整理和改革成为“小篆”。小篆对大篆进行了简化,淘汰了大量的区域性的界体字,使全国文字统一起来。小篆实行了严格的定型、定位、定音、定义,使汉字发展成为一个严整的、定型化了的科学体系。小篆属于古文字定型期。小篆结构统一稳定,其屮形声字约占80%。仅《说文解字》保留下来的小篆就有单字九千三百五十三字,而“常用字实际上只有三四千个。例如《四书》总共只用了4466个字”。(王力语)远远超出了常用字字数。同时,小篆使汉字书写线条化,偏旁简单化,笔画固定化,字形成纵势规整的长方形,奠定了汉字“方块型字”的基础。小篆是秦时通用正体,汉始为隶书替代,仅用于书法。隶书是由篆书简化、演变而来的。它源于战国,孕育于秦代,形成于西汉,盛行于东汉。秦始皇时,“起于官狱多事,苟趋简易,丿施之于徒隶。”(《汉书•艺文志》)“官狱职务繁,初有隶书,以趋约易,而古文由此绝矣。”(《说文解字叙》)隶书即用于隶人佐书。它是因当吋军政事务繁忙,为适应急就速写文字的需要,由下级官吏创造和推广使用的--种比篆书简易、书写速度更快的字体。郭沫若说:“秦始皇的特出处,是他准许并奖励写草篆,这样就使民间所通行的草篆登上了人雅之堂,而促进了由篆而隶的转变。”(《
[精品]文字学论文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