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陶渊明笔下的乌托邦社会摘要:东晋诗人陶渊明,受儒道学说影响深远。他的作品多以田园诗为主,除此之外还有辞赋和散文等。他的作品有的表达了他对田园生活的热爱和追求,有较为浓厚的浪漫主义色彩;有的是抒发了在门阀制度下有志难酬的满腔愤慨。随着他的归隐,他的田园诗蕴含了浓厚的现实主义精神。本篇论文从陶渊明的生平、思想,其作品中所体现的美好理想社会等方面对陶渊明笔下的乌托邦社会进行分析。关键词:陶渊明乌托邦社会陶渊明本是一个怀有满腔报国情的爱国志士,但是在他多次投入军幕却不见国家有任何复兴的希望后,他心灰意冷,便远离了政坛,隐居田园。他热爱美好的田园生活,因为他“性本爱丘山”。他三十年的政坛生涯并没有给晋末动荡不安的社会带来一点安宁,反而使他更加看透当时的社会政局。所以,在这种情况下,他便选择了归隐田园。一、陶渊明的生平及思想(一)质性自然晋穆帝永和八年壬子,陶渊明生,卒于元嘉四年,卒年七十六岁。陶渊明自幼修习儒家经典,爱闲静,念善事,爱丘山,不同流俗。简文帝咸安元年辛未,政局混乱,社会动荡,民不聊生。陶渊明此年开始游宦,以谋生路。二十一岁那年,陶渊明薄宦,二十二岁结束薄宦回家,直到二十五岁移居市廛,共三十年。所以他在他的《归园田居》中提到: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五十五岁的时候,陶渊明终于能够归家隐居。在其隐居的这些年中,有《桃花源诗并序》《述酒》诗作等作品创作出来,广为流传。陶渊明的一声都追求自然,为人质朴纯真,非常的干脆鲜明。从陶渊明的人格方面来看,梁启超曾对他做出很高的评价:“第一,须知他是一位极热烈、极有豪气的人;第二,须知他是一位缠绵悱恻最多情的人;第三,须知他是一位极严正道德和责任心极重的人。”梁启超先生对陶渊明的评价之高足可见陶渊明先生的人格高尚。论其出身,也只不过是一位贫困的农民,但是他独具魅力的人格和与众不同的人生观,使他如一朵清莲一般绽放在这混乱的年代里。因为陶渊明最能领略自然之美,所以他能比正常人更深刻的体会生活中的酸甜苦辣,再加上他本是农民出身,自小丰富的生活经验是他更为深刻的体会这人生妙味的另一不可缺少的原因。(二)安贫乐道的思想陶渊明不仅是一位诗人,更是一位思想家,他的部分作品中蕴含着浓厚的哲学意味。他的诗不像有些作家一样从深奥晦涩难懂的哲理入手,而是从最基本的生活出发,用心体会感悟生活,把生活感受升华为哲理写入诗中,非常耐人寻味。陶渊明的思想核心是尊重、崇尚自然,这也成了陶渊明创作和生活的最高原则。他认为,人是秉承天地间的灵气的,就不应该落入世俗。在陶渊明的较多作品中,我们能够感受到的是他对于自然山水田园的向往和依依不舍之情,所以他认为,隐居田园,在山林中自由畅快的生活是最符合人的本性的。《归园田居》其一就很好地解释了陶渊明这种返还自然的人生态度,“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三十年,正是陶渊明远离田园为官的三十年。但是在他看来,自己就像是一只误入樊笼的鸟儿,在尘世间被囚。他认为世俗间的名利金钱就像禁锢人的笼子一样,会束缚人的天性和自由。人只有回到原本初始的状态,自然而然的,才能释放人的内心,才能得到真正的自由。陶渊明在作品中经常以归家的鸟儿暗喻心中对于自然的向往。在《归鸟》中作者写到:翼翼归鸟,相林徘徊。岂思天路,欣及旧栖。在《归
浅析陶渊明笔下的乌托邦社会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