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此文档

可持续发展与二十一世纪地理教育.doc


文档分类:研究报告 | 页数:约3页 举报非法文档有奖
1/3
下载提示
  • 1.该资料是网友上传的,本站提供全文预览,预览什么样,下载就什么样。
  • 2.下载该文档所得收入归上传者、原创者。
  • 3.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1/3 下载此文档
文档列表 文档介绍
可持续发展与二十一世纪地理教育    一、可持续发展:21世纪地理教育发挥优势的舞台(一)地理教育在可持续发展教育中有着独特的、不可替代的功能《中国21世纪议程》体现的可持续发展,是一项全民战略,要靠全社会、各民族的广泛参与。全社会参与的程度取决于全体公民的可持续发展意识,直接决定着持续发展的实现程度。可持续发展意识要靠全社会教育、宣传去努力完成。地理学科的知识结构和特殊功能决定了21世纪的地理教育在全面落实《中国21世纪议程》、推进可持续发展中将发挥独特的、不可替代的功能。第一、可持续发展是一个涉及多学科、多层次的复杂系统工程,但其实质是协调人口、资源、环境与经济、社会发展的关系,即协调“人与地”、“人与人”的关系,为当代和后代建立一个持续发展的自然物质基础和经济文化环境。作为以地球表层人地系统为研究对象,以协调人地关系为重要内容的地理科学,无疑为可持续发展的实现发挥广阔的应用前景。而以传播地理科学知识为手段,以培养学生全面提高地理素质为目的的地理教育,必将为全社会公民树立正确的人地观做出突出的贡献,并随着可持续发展内容的渗透,广泛拓宽自身的领域和职能。第二、可持续发展强调整体性。要实现持续发展,必须综合考虑地球表层巨系统和区域子系统中的各种自然、经济、文化、技术等条件及其这些条件之间的相互关系和作用规律,即综合的自然与综合的人文因素,也就是说要坚持“着眼于全球,从区域着手”这样一条重要原则。一切环境问题、人口问题、资源问题、发展问题只有落实到一定的地理区域系统中,才能得到合理解决。这也正是地理科学的传统思路、方法和地理教育的哲学思想。第三、“人口、资源与环境必须协调发展”。地理教育中涉及的人口、资源、环境等知识基础,不论从系统性还是丰富度,都是其它任何学科无可比拟的。她可以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口观、资源观、环境观、生态观与发展观,进一步提高学生分析处理和协调人地关系的能力。1996年8月在荷兰召开的第28届国际地理学大会指出:“在当前环境问题日益增强的情况下,地理学是了解关于自然界对人类的供给能力和****性的最佳课程,这也应当成为地理课程内容的重点之一。”(二)可持续发展:21世纪地理教育的内容框架可持续发展的理论与实践,为地理学科的发展提供了新的契机。21世纪的地理学,将以如何辩识“人与自然”和“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如何维系充分和谐与协同进化;如何达到利己与利他、当代与后代、自律与互律、环境与发展之间的平衡;如何实现资源优化配置与区域协调发展为内涵,在资源开发、区域发展、国土整治、环境保护、灾害防治和城乡建设等方面充分发挥作用,并将建立全球发展的伦理道德体系。对于地理人才培养的地理教育,除了少数“基础型”人才外,要大量培养“应用型”人才。中学地理不再是单纯传授地理知识的一门课程,也不是一般的培养能力和渗透德育的学科,其作用在于教育学生关心并谋求人类的持续发展,引导学生树立全球意识、环境意识和正确的地理观念。通过对现行地理教材分析和未来地理教育的预测研究,将建立21世纪如下空间尺度上的可持续发展基本框架:二、21世纪地理教育持续发展的构想1992年第27届国际地理学大会《地理教育国际宪章》中指出:“地理教育为今日和未来世界培养活跃而又负责的公民所必须。”我国著名科学家钱学森也明确指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需要一个新的科学技术部门,即

可持续发展与二十一世纪地理教育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

非法内容举报中心
文档信息
  • 页数3
  • 收藏数0 收藏
  • 顶次数0
  • 上传人q1188830
  • 文件大小26 KB
  • 时间2019-11-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