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立慧-廊桥无遗梦张立慧:廊桥无遗梦人物名片:张立慧,高考前赴北京东北旺人民公社农场做工务农8年,1982年大学毕业继续攻读硕士,1986年赴美国留学,8年后学成归国,成为中国第一位电影学博士,现为美国华纳新亚洲有限公司北京代表处高管。上世纪七十年代,张立慧常常推着自行车,眼巴巴地望着北京大学校园里进进出出的工农兵大学生们,心里有一股酸酸的羡慕。“文革”开始时,个子高高的张立慧总喜欢跟着读清华的哥哥和大学生们四处串联、郊游。30年后她曾戏称自己早就是“少年大学生”,“小学时代就过了把大学瘾”。“复课闹革命”时、她就近升到中学,竟觉得不习惯了。班级氛围“左”,班主任更“左”,她索性跑到别的班去听课。毕业分配时,她傻眼了:“三百多毕业生中但凡有一个被分到农村,那一定是我。”她很清楚,父母50年代从美国回来的背景本来就不添分,更何况自己一不小心把管分配的班主任得罪了。那天,天有点阴。一辆小货车来了,张立慧把行李一扔,上了车。这一去,就是8年。上不了学,这辈子不嫁人“马上又要‘三夏’了”,每年的六七月份,张立慧会不自觉地想到这些,“割麦、扬场……”事隔30多年,她还清晰地记得那些农活的每个细节。回想起来,张立慧十分怀念那段日子,也很感激村民们给自己的人生教育,那些苦和挫折成了她一生的财富。张立慧特别能吃辣,是那时候养成的习惯,为了天天能把半颗油星都没有的熬白菜咽下去,只能就辣椒。从没做过农活的她挽起衣袖,卖力干活,甚至像男人一样干重活脏活累活,后来还当上了知识青年的标兵。她说政治上没想法,就是有一股不甘落后的劲儿。没过多久,张立慧到农场的一个加工厂里开刨床。她看着刨床回刀时经常磕掉刀尖,凭着些许“液压”知识,居然弄了个技术革新,实现无阻力回刀,省力省材。因为有了这份“特殊贡献”,后来带薪上大学时别人拿二级工资,她拿三级。与此同时,张立慧追求知识的愿望越来越强烈。她坚持读尽可能找到的书,除了自学高中的数理化,还大量地看文学书籍。别的女孩学会绣个手巾织个毛衣什么的,张立慧没这种爱好,除了做工,就是看书。村民们逐渐接受了这个“积极分子”。1971年工农兵开始上大学,张立慧连续被基层推荐了三年,政审都没通过。到了最后一年,她主动说,别推荐我了,浪费名额。每回清华大学到公社开门办学,她特别希望能去听课,却总是没她的份。直到现在,她还很不解:党在考验我,这个时期里,近乎疯狂的“文革”大潮,让她的父母遭受了厄运,母亲溘然长逝。张立慧把母亲的骨灰带回公社,埋在山脚下。站立在母亲的坟前,她默默发誓,上不了学,这辈子不嫁人~就和母亲在这儿呆着了。改变一生的考试1976年10月6日,四人帮倒台。置身“文革”久了,张立慧有了敏锐的“政治嗅觉”,“可能有希望上大学了~”从77年春天,她就开始了“地下党”式的复习。“一是怕万一没这事惹人议论,二是怕贫下中农对我失望,那时有一点点非分的想法都会遭到误解。”事实上,张立慧从没说过要扎根农村一辈子,就像初中毕业时从没报名表态上山下乡一样。她铁了心的是,上学,读书。白天,她照常上工,只是隔一天挤出点时间,拿着书偷偷跑到山上看;晚上,打着手电躲在被窝里看到很晚很晚。吃饭,休息,所有能利用的时间全都利用上了。复习英语时,农村没有广播可听,于是下中班后,张立慧骑一个多小时的自行车,赶回城里家中。冬天的夜格外清冷,郊区小路无人夜行,她戴一顶大毡帽,学着
张立慧-廊桥无遗梦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