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此文档

文学评论的怪相应该铲除的论文.doc


文档分类:医学/心理学 | 页数:约4页 举报非法文档有奖
1/4
下载提示
  • 1.该资料是网友上传的,本站提供全文预览,预览什么样,下载就什么样。
  • 2.下载该文档所得收入归上传者、原创者。
  • 3.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1/4 下载此文档
文档列表 文档介绍
文学评论的怪相应该铲除的论文本文从网络收集而来,上传到平台为了帮到更多的人,如果您需要使用本文档,请点击下载按钮下载本文档(有偿下载),另外祝您生活愉快,工作顺利,万事如意! 文学评论的怪相应该铲除 8月23日的《文学报》发表李德平的博客说,某位诗人出版了一部诗集,召开作品研讨会,邀请各位评论家对自己的作品发表建议。很多参会人员慷慨陈词,发表了对这部作品的高度评价。其中一位评论家极不合群,认为这部作品写得不好,存在很多缺点,结果惹来主持人和诗人本人的不满。中午宴请的时候,大家都不愿意和这位不识相的评论家坐到一起,怕被归为同类。文学研讨会上的怪现状不止这一幕,还有许多。李德平总结了一下,认为当下文学研讨会呈现6种病象:没看作品,空话多;光说好话,不说缺点;大腕批评家发言多,青年评论人员集体沉默;大刊、名刊垄断话语资源,本地期刊(媒体)无发言权;有独本文由收集整理立见解的新鲜观点少,陈腐的客套话语多;创作心态浮躁,名利思想严重。其实,这6种病象并不止文学研讨会,恐怕是文学评论界普遍存在的问题吧。正如一些文学评论家对当下中国文学批评中存在的一些不良风气提出的尖锐批评:缺少独立思考、人云亦云,不碍世情不伤友,红包批评,人情批评,严重丧失公信力、影响力等等。李德平说得好,文学研讨会不止是考量所涉作家和作品,其实也在考量一个评论家的学术修养和学术能力。如果一个文学批评家热衷于在评论别人作品时,总是空话套话或总是说好话不谈缺点,这样的评论对作家无益,对文学评论家自己也没有好处。长此以往,别说批评家的自尊与颜面会受到损伤,就是文学评论本身也会失去公信力。一个不争的事实是,同纯文学一样,文学评论也日渐衰微。这固然与时代大环境有关,但文学评论与纯文学并不同步发展,文学评论需要有一个言论自由和批评无罪的时代氛围。应该说,目前正是这样的时代。那么在相当多媒体都开办有以批评为天职的时评版面或专栏的今天,为什么文学评论的影响力越来越小呢?究其原因就在于,现在的文学评论缺乏应有的魅力,发自内心的批评意见越来越少,而肉麻的吹捧比比皆是。翻阅一下报刊上的文学评论,就会明白文学评论的影响力想不越来越小都很难。文学评论上的痼疾,文学作家和文学评论家都知道,只是不愿意点破或佯装不知道而已。正如首届当代中国文学批评奖评委、《北京文学》名誉社长、《北京文学中篇小说月报》主编章德宁所言:在文学批评中卖弄国外理论,严重脱离我国当代文学实际,把作家创作当成阐释自己理论的例子;或无暇关注具体文本,隔靴搔痒,不着边际;或不看完作品就瞎吹;甚至搞红包批评、人情批评。这种把戏,当事文学作家不会说出来,当事批评作家不会说出来。当这种文字游戏成为文学评论的潜规则时,文学评论连基本的公信力都没有了,还能有真正的文学批评精神吗? 在笔者看来

文学评论的怪相应该铲除的论文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

非法内容举报中心
文档信息
  • 页数4
  • 收藏数0 收藏
  • 顶次数0
  • 上传人jiqingyong345
  • 文件大小25 KB
  • 时间2019-11-22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