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纲考点(1)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2)资本主义萌芽与“重农抑商”和“海禁”政策(3)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4)晚清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化和民族工业的兴起(5)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和新经济政策(6)“斯大林模式”(7)从赫鲁晓夫改革到戈尔巴乔夫改革(8)罗斯福新政(9)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实践(10)十一届三中全会关于改革开放的决策(11)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二、知识体系整合三农指农业 、农民、农村。“农业”指促进农业发展;“农民”指增加农民收入;“农村”指小城镇建设。我国古代农业生产工具和技术的发展1、商周时期:绝大部分,极少量。2、春秋战国时期:3、西汉中期,发明犁壁,牛耕广泛推广4、汉代出现二牛一人耕作法——耦耕5、魏晋南北朝时,马钧改进了翻车(灌溉用工具)。6、唐朝时:创制了曲辕犁、筒车(灌溉用)。水利建设1、春秋时已经有邗沟;春秋楚国孙叔敖修芍陂。2、战国时期,秦蜀守李冰在成都修筑都江堰。郑国在咸阳附近修筑郑国渠。3、秦朝开通了灵渠。4、两汉:漕渠、六辅渠、白渠等、西域坎儿井5、隋:开通大运河生产组织方式商周:井田制下集体耕作春秋:自耕农经济建国:三大改造后,农业生产合作社,1958年后,人民公社新时期: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中国古代土地制度的演变(1)原始社会:(2)奴隶社会:第一:基本线索:开始实行(商)——盛行(西周)——瓦解(春秋)——废除(战国)。第二:名称来源:第三:内容:所有制形式:土地国有制。即一切土地属于国王所有。周王把土地分赐给诸侯臣下,受田者只能世代享用,不得转让与买卖,并向周王交纳一定贡赋。生产方式:诸侯卿大夫强迫奴隶和庶民集体耕种,争取他们的劳动。第四:瓦解及原因:春秋时期,铁农具和牛耕的使用,生产力的发展,井田制这种生产方式不能适应生产力发展的需要;许多私田出现;战争频繁,劳动力减少;鲁国等进行税制改革,促使土地逐步由国有向私有转变,逐步形成了封建土地所有制的剥削方式,井田制逐步瓦解。(3)封建社会的土地所有制:①封建土地所有制的形成。战国时期,各诸侯国先后进行了变法运动。封建制度最终在各国确立起来。其中,秦国的商鞅变法最为彻底,规定“为田开阡陌封疆”,废除井田制,以法律形式确立封建土地所有制。②封建土地所有制特点。封建土地所有制在中国存在两千多年;封建地主依靠政治经济特权,大量兼并农民土地;广大农民只有很少土地或完全没有土地,受封建地主和国家的剥削和压迫,生活贫困。③形式三种:土地国有(均田制)、君主、地主、自耕农中国古代重农思想及政策民本思想孔子“仁”、“仁者爱人”“为政以德”孟子仁政、重民、民贵君轻农业政策商周:鼓励经商、职业商人、“工商食官”西汉初黄老之学、休养生息政策战国:重农抑商政策兴起商鞅变法奖励耕战西汉:严厉打击,实行均属平准、盐铁官营、算緡、告緡中唐:重农抑商政策松动明清:坚持抑商政策,重税,严厉控制民间对外贸易,海禁政策中国古代与农业有关的科技、著作天象观测:《甘石星经》天体测量:东汉、唐、元张衡:水运浑象仪、地动仪僧一行:黄道游仪、水运浑象仪郭守敬:简仪、《授时历》数学:东汉《九章算术》农书:南北朝《齐民要术》贾思勰元代《农书》王祯明代《农政全书》徐光启四大发明:中国自然经济的演变历程1产生:春秋时期、以家庭为生产、生活单位、家庭手工业和农业相结合,自给自足2变化:明清时期,农产品商品化,经济作物广泛种植3解体:鸦片战争以后开始解体,首先出现在东南沿海地区,表现为家庭手工业的衰败。首先是家庭手工业中纺与织的分离;其次是耕与织的分离,影响4消亡:1956年的三大改造,实现了生产资料公有制,小农经济彻底消亡。小农经济的消亡过程,客观上是一种进步。是商品经济的发展过程;(1)从经济构成的角度看,我国古代农业经济具有以种植业为主、以家庭饲养业为辅的特点。(2)从生产力发展的角度看,借用牛耕和不断改良的生产工具、生产技术,使精耕细作的农业生产方式日益完善,是中国古代农业经济的特点之一。(3)从生产方式的角度看,以家庭为单位,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是中国封建社会农业生产的基本模式。这种“男耕女织”式的小农经济是我国古代农业经济的又一特点。(4)从土地所有制的角度看,以地主土地所有制为主导的土地私有制也是我国古代农业经济的一个特点。中天国的《天朝亩田制度》革命性:主张废除封建土地所有制,成为几千年来农民战争的最高峰。2、辛亥革命中资产阶级的土地纲领即平均地权就是通过核定地价,征收土地税的办法逐步向地主收买土地,民生主义是孙中山经济思想的核心,目的是消除贫富悬殊和阶级对立的问题,为资本主义发展开辟道路民生主义的实质是资产阶级的经济纲领。其进步性在于主观上反映了对
三农问题(历史)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