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球公转是一种周期性的圆周运动,因此,地球公转速度包含着角速度和线速度两个方面。如果我们采用恒星年作地球公转周期的话,那么地球公转的平均角速度就是每年360°,°,即每日约0°.986,亦即每日约59′8〃。地球轨道总长度是940000000千米,因此,,,,约每秒30千米。依据开普勒行星运动第二定律可知,地球公转速度与日地距离有关。地球公转的角速度和线速度都不是固定的值,随着日地距离的变化而改变。地球在过近日点时,公转的速度快,角速度和线速度都超过它们的平均值,角速度为1°1′11〃/日,;地球在过远日点时,公转的速度慢,角速度和线速度都低于它们的平均值,角速度为57′11〃/日,。地球于每年1月初经过近日点,7月初经过远日点,因此,从1月初到当年7月初,地球与太阳的距离逐渐加大,地球公转速度逐渐减慢;从7月初到来年1月初,地球与太阳的距离逐渐缩小,地球公转速度逐渐加快。我们知道,春分点和秋分点对黄道是等分的,如果地球公转速度是均匀的,则视太阳由春分点运行到秋分点所需要的时间,应该与视太阳由秋分点运行到春分点所需要的时间是等长的,各为全年的一半。但是,地球公转速度是不均匀的,则走过相等距离的时间必然是不等长的。视太阳由春分点经过夏至点到秋分点,地球公转速度较慢,需要186天多,长于全年的一半,此时是北半球的夏半年和南半球的冬半年;视太阳由秋分点经过冬至点到春分点,地球公转速度较快,需要179天,短于全年的一半,此时是北半球的冬半年和南半球的夏半年。由此可见,地球公转速度的变化,是造成地球上四季不等长的根本原因。地球绕太阳一周(360°)实际所需的时间间隔,也就是从地球上观测,以太阳和某一个恒星在同一位置上为起点,当观测到太阳再回到这个位置时所需的时间只在天文学上使用。【恒星年是地球公转的真正周期】【回归年】是太阳中心在黄道上连续两次经过春分点的时间间隔,即太阳连续两次直射于北回归线(或南回归线)的时间间隔。因此,回归年又称“季节年”。其周期为365日5时48分46秒。全球各地的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季节变化、阳历和阴历的历年安排、二十四节气的划分,均以回归年为周期。回归年不是地球的真正公转周期。【阳历/公历年】是平年365天,闰年366天。闰年多余的1天即是四年来多365天余部分的累积。每四年一闰。【阴历/农历年】每年354或355,383或384天。这是因为阴历不仅照顾太阳运行,还要考虑月球的运行,故有闰月。即每年有12或13个月。十七年九闰。闰月一般在夏半年,极少在冬半年。我们现在采用的是回归年的周期,多余的5时48分46秒在每四年润一年。但是每年少15分钟。椭圆的轨道是地球对附近的天体引力的折中。仅有一个行星和一个恒星的系统是没有任何意义的。早期的太阳系在形成过程中,原始的行星受到了小行星的撞击和其他一系列扰动,才导致椭圆轨道的形成。这叫行星徙动理论。首先:正圆轨道也是椭圆轨道的一种,只不过是特殊的椭圆轨道。如果要地球完全按照正圆轨道运转条件是十分苛刻的,首
地球公转速度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