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我与谭元寿先生的师生情缘几天前,偶接《临清文艺》编辑室电话,向我约稿,让我写点京剧方面的小文章,谈谈与老师谭元寿先生的师生情缘。你别说,这还真是我市京剧界值得骄傲的一大美事呢!1970年8月,14周岁的我离开校园,走进了临清政治部毛泽东思想文艺工作团(73年改为市京剧团),从此开始了我20年的学艺生涯。在长期的工作努力和实践中,我的演艺水平得到了业内同行与周边县市广大观众的赏识与认可,更为有幸的是经过德州市京剧团曾在富连成坐过科的樊元吉先生力荐,得拜著名京剧表演艺术家、谭派第四代传人谭元寿先生为师。1985年3月,我市有关领导在招待所为我举办了隆重的拜师会,从此有了我们多年不解的师生情缘。当时我任京剧团业务团长,为了开展业务,剧团经常到周边省市和农村巡回演出。记得当我团到达河北省肃宁县剧场时,得知当地正筹办商贸大会,于是便找到大会负责同志洽谈演出事宜,谈话中其中一位领导同志得知我是谭元寿先生的学生时,提出如果能把谭元寿先生请来演出,就将大会7天14场戏的任务全以高价位承包给我团,为了剧团的高额收入,我当即应承了下来。当时谭先生正任职北京市京剧院副院长,演出业务非常繁忙,再说我刚刚拜师不久,能不能请得动他老人家出山,心里也是没底。抱着忐忑不安的心情扣开了老师的家门。向师父、师母问安之后,说明2来意,没想到谭先生很爽快的答应了下来,但是提出两条原则:一是此行必须公开,先跟京剧院领导接洽,征得同意之后方可动身。二是公事(就是给特邀演员的红包和出场费)必须透明,一切收入交院方分配,不能丢下群众演员不管,而外出独自挣外快,不然影响不好。翌日,我找到当时的业务主任刘长江先生,谈妥业务,写好合同,方知谭先生这是第一次非组织安排与外团合作演出,给我的面子真不小呵。两天后,谭元寿先生在怀仁堂为中央首长演完《桑园寄子》后,随我坐火车赶到石家庄,换乘肃宁县政府派来的车子接到目的地。下车后,即刻与全体演职员见了面,并安排好说戏及乐队、演员服装、音响等方面的准备工作。当时我们剧团的条件比较差,各方面无法与大剧团相比,但是先生从不挑剔,耐心细致地与乐队说唱腔、给演员说戏,循序渐进,一丝不苟,结果晚上的演出效果艺惊四座,掌声雷动,给了当地观众一次高层次的艺术享受。在生活上,我们给先生安排的用餐标准是四菜一汤,由我陪餐。第二天在舞台排完戏后,先生在后台看见我团一位前去探亲家属在临时床铺上喂孩子粥时,急忙走过去关心的说道:“这儿风太大,别让孩子感冒了。”又问我:“你们剧团经常这样吗?”我们团的一个演员忙说道:“先生,这还是县城呢!要是赶到农村,条件就更差啦。”这时先生的眼睛有些湿润,摘下眼镜擦了一下说:“哎,干我们演员的真是不容易呀。”在招待所用完午饭,先生跟服务员说:“这些剩下的菜就别撤回去了,可以留着晚上热一下再吃。”转过身来对我语重心长地说:“你们小剧团的演员们这么辛苦,咱也别太浪费了!能3省一点就省一点吧。”合作演出后,回到北京,谭先生主动向院领导讲明我们的困难条件后,每场的出场费仅按120元最低的价位收了现金,这时我心酸了,我看到了老师心底的善良与人格的魅力。我从北京回团后不久,接到谭先生的来信,信中说到,经过上次的合作演出,对我在《龙凤呈祥》中扮演的赵云印象不错,有意在11月份带我去石家庄参加河北省为纪念四大须生奚啸伯先生75岁诞辰举办的演出活动,我真是欣喜若狂,这是求
与谭元寿先生的师生情缘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