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中旬,在中国氮肥工业协会主办的2014年水溶肥研讨会上,华南农业大学资源环境学院作物营养与施肥研究室张承林教授在专题报告中分析了目前我国水溶肥行业发展的诸多限制因素,其中之一就是所谓的“忌氯作物”的认识之误。他认为,“忌氯作物”这个叫法本身就是翻译不准确造成的错误概念。从植物营养学的基本理论看,氯是植物必需的微量元素。但从在植物体内的含量看,氯已经达到中量至大量元素的水平。在这么高含量时,作物是正常生长的。所以自然界是不存在“忌氯作物“的,现在该是正本清源的时候了。他说:对“忌氯作物”这个概念他也经历了从相信到怀疑,到最终否定的漫长过程。他说读大学时教科书上说到“忌氯作物”他是深信不疑的。后来在科研试验及生产实践中发现,马铃薯、葡萄、柑桔、甘蔗、西瓜、浆果类(如草莓)等诸多被认为是典型“忌氯”的作物,在施用了一定数量的含氯肥料后并没有出现影响生长及品质的现象。他开始怀疑这个概念的正确性。在以色列考察他发现以色列田间的作物基本都用含氯肥料(温室种植的一般不用),进而发现国外是没有“忌氯作物”一说的(他们叫“氯敏感作物)。那么这个概念到底是从哪里冒出来的?他查阅了国外植物营养学的一些经典书籍,最终认为是翻译之误误导了行业数十年。他说,自然界存在对某种元素比较敏感的作物,但“敏感”是个中性词,准确的意思是说作物对这个元素的反应更明显。并不表明这个元素对作物是有害的,必须禁止施用的。他举例说:“Bsensitivecrop”就翻译成“对硼敏感的作物”,而同样单词和句法的“Clsensitivecrop”则被翻译成“忌氯作物”。将“敏感”换成“禁止、忌讳、避免”意思的“忌”,字面意思就是作物不能含氯,不能施用含氯肥料。这是完全错误的,翻译之误贻害无穷。首先,“敏感”的题中之义是“慎用”,而“忌用”则是完全不同的概念。“慎用”指的是不合理施用可能会造成负面影响,必须注意正确用法。只有对作物有毒有害的物质才要“忌用”。含氯肥料本身具有溶解快、全水溶、价格低等突出的优点,但“忌氯作物”概念一出就像无形的紧箍咒,极大限制了含氯肥料的应用范围。对钾肥而言,不敢用氯化钾,取而代之的是硫酸钾。我们用水溶性硫酸钾做水溶肥,我们生产硫酸钾型复混肥。这样的结果是造成肥料的浪费,增加农民负担,给农业带来深远的不利影响。他介绍,据毛知耘等专家的多年研究表明,除部分盐土外,中国大部分土壤及地区绝大部分作物实际上都可以持续施用含氯化肥。特别在有降雨和灌溉条件的地区,施用含氯肥料是安全的(详细数据和结论可以参阅毛知耘、李家康等主编的《中国含氯化肥》一书,由中国农业出版社1999年出版)。含氯肥料和其它肥料一样,更重要的是科学的施肥方法。任何肥料在不合理施用的情况下,都可能对作物、环境和用户带来负面影响。其次,“忌氯作物”概念的存在也影响了中国水溶肥的发展。在以色列几乎全部是水溶肥,美国液体肥料占总肥料的50%以上。随着农业集约化的发展、农业用水的紧缺、土壤环境的恶化,发展具备节本降耗、环保高效优势的水溶肥愈发显得珍贵和迫切。实际上,在发达国家的水溶肥原料中,氯化钾是基础原料。在低浓度的清液肥中,氯化铵也可以做氮源。但弥漫在行业数十年的“忌氯作物”的错误概念无疑束缚着行业的手脚。我国现在生产的“大量元素水溶肥”基本没有用氯化钾做原料的。农用硫酸钾溶解太慢,不宜做水溶肥原料。水溶性硫酸钾价
忌氯作物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