支付能力原理:认为应该根据一个人可以承受的负担来对这个人征税的思想。绝对优势:用比另一个生产者更少的投入生产某种物品的能力。会计利润:总收益减总显性成本。逆向选择:从无信息一方的角度看,无法观察到的特征组合变为不合意的倾向。代理人:一个为另一个人(称为委托人)完成某种行为的人。阿罗不可能性定理:一个数学结论,它表明在某些假设条件之下,没有一种方案能把个人偏好加总为一组正确的社会偏好。平均固定成本:固定成本除以产量。平均收益:总收益除以销售量。平均税率:支付的总税收除以总收入。平均总成本:总成本除以产量。平均可变成本:可变成本除以产量。行为经济学:经济学中将心理学的观点考虑进来的分支学科。受益原则:认为人们应该根据他们从政府服务中得到的利益来纳税的思想。预算约束线:对消费者可以支付得起的消费组合的限制。预算赤字:政府支出大于政府收入。预算盈余:政府收入大于政府支出。经济周期:就业和生产等经济活动的波动。资本:用于生产物品与劳务的设备和建筑物。卡特尔:联合起来行事的企业集团。循环流量图:一个说明货币如何通过市场在家庭与企业之间流动的直观经济模型。科斯定理:认为如果私人各方可以无成本地就资源配置进行协商,那么,他们就可以自己解决外部性问题的一个命题。勾结:一个市场上的企业之间就生产的产量或收取的价格达成的协议。公共资源:有竞争性但无排他性的物品。比较优势:一个生产者以低于另一个生产者的机会成本生产一种物品的行为。补偿性工资差别:为抵消不同工作的非货币特性而产生的工资差别。竞争市场:有许多买者和卖者,以至于每个人对市场价格的影响都微乎其微的市场。互补品:一种物品价格上升引起另一种物品需求量减少的两种物品。康多塞悖论:多数原则没有产生可传递的社会偏好。规模收益不变:长期平均总成本在产量变动时保持不变的特性。消费者剩余:买者愿意为一种物品支付的量减去其为此实际支付的量。矫正税:旨在引导私人决策者考虑负外部性引起的社会成本的税收。成本:卖者为了生产一种物品而必须放弃的每种东西的价值。收益分析:比较提供一种公共物品的社会成本与社会收益的研究。需求的交叉价格弹性:一种物品需求量对另一种物品价格变动的反应程度的指标,用第一种物品需求量变动百分比除以第二种物品价格变动百分比来计算。无谓损失:市场扭曲(例如税收)引起的总剩余减少。需求表:表示一种物品的价格与需求量之间关系的表格。边际产量递减:一种投入的边际产量随着投入量增加而减少的特征。收益递减:随着投入量的增加中,每一单位额外投入产量随着投入量增加而减少的特征。歧视:对仅仅由于种族、宗教、性别、年龄或其他个人特征不同的相似个人提供不同的机会。规模不经济:长期平均总成本随产量增加而增加的特性。占优策略:无论其他参与者选择什么策略,对一个参与者都为最优的策略。经济利润:总收益减总成本,包括显性成本与隐性成本。经济学:研究社会如何管理自己的稀缺资源。规模经济:长期平均总成本随产量增加而减少的特性。效率:社会能从其稀缺资源中得到最大利益的特性。效率工资:企业为了提高工人的生产率而支付高于均衡工资的工资。有效市场假说:认为资产价格反映了关于一种资产价值的所有公开的、可获得的信息的理论。有效规模:使平均总成本最小的产量。弹性:衡量需求量或供给量对其某种决定因素的反应程度的指标。平等:经济成果在社会成员中公平分配的特性。均衡:市场价格达到使供给量与需求量相等的水平时的状态。均衡价格:使供给与需求平衡的价格。均衡数量:均衡价格下的供给量与需求量。排他性:一种物品具有的可以阻止一个人使用该物品的特性。显性成本:需要企业支出货币的投入成本。出口:在国内生产而在国外销售的物品。外部性:一个人的行为对旁观者福利的影响。生产要素:用于生产物品与劳务的投入。固定成本:不随着产量变动而变动的成本。搭便车者:得到一种物品的利益但避开为此付费的人。博弈论:研究策状况下人们如何行为。吉芬物品:价格上升引起需求量增加的物品。横向平等:主张有相似支付能力的纳税人应该缴纳等量税收的思想。人力资本:对人的投资的积累,如教育和在职培训。隐性成本:不需要企业支出货币的投入成本。进口:在国外生产而在国内销售的物品。激励:引起一个人做出某种行为的某种东西。收入效应:当一种价格变动使消费者移动到更高或更低无差异曲线时所引起的消费变动。需求收入弹性:衡量一种物品需求量对消费者收入变动反应程度的指标,用需求量变动百分比除以收入变动百分比来计算。无差异曲线:一种表示给消费者相同满足程度的消费组合的曲线。低档物品:收入增加引起需求量减少的物品。通货膨胀:经济中物价总水平的上升。实物转移支付:以物品和劳务而不是以现金形式给予穷人的转移支付。外部性内在化:改变激励,以使人们考虑到自己行为的外部效应。需求定理:认为在其他条件不变时,一种物品价格上升,对该物品的需求
曼昆经济学原理—术语表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