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数民族大学生国家认同教育探析.doc少数民族大学生国家认同教育探析摘要少数民族大学生作为少数民族中的精英,对少数民族地区的稳定和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文章通过分析少数民族大学生的思想形成特点,进一步探讨了少数民族大学生的国家认同现状及其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以民族认同为基础,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导向,以创新的教育方式为载体等措施来加强少数民族大学生的国家认同感教育。关键词少数民族少数民族大学生国家认同民族认同国家认同主要包括本国公民对自己国家的认同和其他国家对本国的认同。本文中的国家认同是指本国国民承认并且接受自己的传统文化和政治身份,然后对国家产生的归属感。少数民族指的是多民族国家中人数最多的民族以外的民族。在我国指汉族以外的民族,如蒙古、回、藏等民族。改革开放以后少数民族人口增长快,地域覆盖范围广,因此,在我国处于特殊而又重要的地位,少数民族大学生在少数民族这一群体中有着特殊作用,他们的行为会对民族地区的人们产生示范效应。同时,刚进入大学的少数民族大学生,处于新的环境中,信息获取途径更广泛,思想更加多元化,他们进入大学校园后面临的主要现实困难在于文化适应,即当其离开母体文化转移到陌生的异文化环境时,如何面对来自主流文化的冲击和影响,①很容易产生思想上的矛盾,导致对民族认同的加强和对国家认同的淡化。因此,对高校少数民族大学生开展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刻不容缓。,直到20世纪90年代才受到重视。20世纪90年代,国外学者对于青少年国家认同的研究兴趣又起,尤其是许多欧洲心理学者都积极地投入到这一领域当中,很多国家都相继开展了这方面的研究。②美国和新加坡都是多民族国家,在公民的国家认同教育上都取得了很好的成效。美国在建国至今两百多年的过程中创造了巨大的经济效益,对国民进行此类历史教育如“美国梦”能使其产生强烈的自豪感和认同感。同时,美国也通过赋予公民各项政治权利如选举权,使公民产生主人翁的意识,进一步激发公民对国家的责任感。1991年,新加坡政府也发表了《共同价值观》白皮书,即:“国家至上,社会为先;家庭为根,社会为本;关怀扶持,同舟共济;求同存异,协商共识;种族和谐,宗教宽容”,以此来教育新加坡公民做新加坡人的使命感和责任感。,对高校少数民族大学生的国家认同研究也更加少。在网络上通过对218份有效问卷调查进行统计,分析了当代大学生对于国家认同与民族认同的看法。63%的人认为应加强中华民族的整体认同,同时加强各民族间的融合,31%的人认为目前大学生的国家认同感的形成是当前社会交流和民族融合的结果,应该顺其自然发展。6%的人认为在加强中华民族整体认同的同时,要保持民族多样性。也有极少部分人对这种现象表示无所谓。数据表明大学生对于加强中华民族的整体认同感比较强,但也存在一些不关心的现象。因此高校应更加重视思想教育工作,加强爱国主义教育。比较典型的关于少数民族青少年的国家认同研究如王嘉毅、常宝宁和丁克贤的调查。调查显示:在国家认同方面,维吾尔族青少年随学生年级的升高而呈现递增趋势。南疆地区维吾尔族青少年的国家认同较民族认同表现得更为积极。对维吾尔族青少年来说,国家认同的形成并不会削弱或排斥民族认同,相反,国家认同的形成会提升维吾尔族青少年的民族认同
少数民族大学生国家认同教育探析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