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何说宜兴梁祝诗词是梁祝文苑的奇葩为何说宜兴梁祝诗词是梁祝文苑的奇葩?路晓农清康熙二十六年(1687)与乾隆六十年(1795)甘肃《清水县志》中,收有三首梁祝诗。《祝英台墓》诗云:“贞烈祝家女,始终志不降。心虽许凤侣,情弗乱芸窗。生作同心结,死为比翼双。高山堪仰止,停简水淙淙。”这首诗,歌颂了祝英台心有爱、情不乱的高尚情操,对祝英台为追求纯真爱情而抗争的大无畏精神给予了极高的评价。康熙时浙江海宁人蒋薰也写过一首《祝英台墓》的诗,不过也是写清水梁祝的。梁祝以坚贞纯洁、曲折凄婉的爱情故事而脍炙人口,特别是化蝶双飞的经典性结局,更常常引起人们的无限遐想,同时也为历代文人所感叹,成为他们吟咏的对象。在梁祝传说的原发地和流传地,如江苏宜兴、浙江宁波、海宁、甘肃清水等地,史志或古籍中都发现了吟咏梁祝的诗、词、赋。浙江清光绪二年(1876)《鄞县志》“卷六十五〃冢墓〃梁山伯祝英台墓”中,也收有一首清李裕咏梁祝的诗,未写诗名,诗云:“冢中有鸳鸯,冢外唤不起。女郎歌以怨,辄来双凤子。织素澄云丝,朱旙翦花尾。东风吹三月,春草香十里。长裾裹泥土,归弹壁鱼死。”目前浙江与甘肃发现的梁祝诗词,就只有这么几首。也许还有更多的梁祝诗词,藏在古籍中未被发现,还有待我们去发现、去研究。而宜兴的情况就不同了,自宋至清,涉及到宜兴梁祝的诗词就有几十首,其中宋代2首、元代2首、明代19首、清代30首,在国内可说是绝无仅有的。现各朝择其一首,与君共赏。宋薛季宣《游祝陵善权洞》诗云:“万古英台面,云泉响佩环。练衣归洞府,香雨落人间。蝶舞凝山魄,花开想玉颜。几如禅观适,游魶戏澄湾。”该诗有注云:“寺故祝英台宅,唐昭义使李蠙尝见白龙出水洞而为雷雨,今小水洞有鳠鱼四足。”诗人在游善卷洞时,看到《善卷寺记》碑刻,得知善卷寺以祝英台故宅改建,深有感触。他在写善卷洞的诗中,以祝英台为开头,贯穿全诗,生发出丰富的想象和感叹。诗人明为咏洞,实为咏人,这首诗,表现了诗人对祝英台的肯定。该诗作于1170年左右,是现存早期的梁祝化蝶文字和最早明确写梁祝化蝶的诗作。元顾逢《题善权寺》诗云:“英台修读地,旧刻字犹存。一阁出霄汉,万松1连寺门。洞深云气冷,池浅鹿行浑。山下流来水,风雷日夜吟。”原诗在“旧刻字犹存”后加注“即碧鲜庵”。顾逢,字君际,号梅山樵叟,宋末元初吴郡人。明代《善权寺古今文录》中收录此诗时注为元代。诗人在游览善卷寺时,参观了晋祝英台读书处,看到了刻在方丈石的“碧鲜庵”碑和巍峨的英台阁。这些景观,不仅为善卷寺增色,有的乃是当时反映梁祝爱情故事的历史文物。明谷兰宗《祝英台近〃碧鲜岩》词云:“草垂裳,花带靥,春笋细如箸。窈窕岩扉,苔印读书处。看他墨洒烟云,光流霞绮,更谁伴儒妆容与?无尘虑,恰有同学仙郎,窗前寄冰语。芝砌兰阶,便作洞房觑。只今音杳青鸾,穴空丹凤,但蝴蝶满园飞去。”原词有序:“阳羡善权禅寺相传为祝英台宅基,而碧鲜岩者,乃与梁山伯读书之处也。予省郊两舍于此,见其岩势巍耸,壁立数丈,真是文蛾仙境。但竹石陆离,花芝凄冷,有可伤耳。因题其崖,复作词一阙,亦取其旧名云。”《祝英台近》是一词牌名,始见于宋代。谷兰宗,嘉靖宜兴县令,他以《祝英台近》的词牌写祝英台,本身就是十分具有诗意的。清许岂凡《祝英台碧鲜庵》诗云:“女慕天
为何说宜兴梁祝诗词是梁祝文苑的奇葩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