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曾胡治兵语录》看将之五德摘要:《孙子兵法》提出考察“将孰能之”的五个标准—智,信,仁,勇,严。本文将结合《曾胡治兵语录》进一步理解这“将之五德”在实际中如何被认知。关键词:《孙子兵法》,《曾胡治兵语录》,智,信,仁,勇,严。《孙子兵法》是一部兵学经典,《四库全书总目》说它是“百代谈兵之祖”,其在中国乃至世界的地位自不必说。在《孙子兵法·计》中,孙子提出考察“将孰能之”的五个标准,即将之五德。但是对此却没有过多的论述,世人多从管理学角度去理解这五个标准,笔者总觉得这些解读过于简单粗暴。蔡锷辑录的《曾胡治兵语录》是中国近代著名的语录体军事著作,集中反映了曾国藩,胡林翼的军事思想和治兵谋略。蔡锷认为曾胡治军思想主要来源于《孙子兵法》中的论将五德,即智,信,仁,勇,严。我们可以从《曾胡治兵语录》为切入点,从曾国藩和胡林翼,甚至蔡锷的经验看将之五德,看其在实际中是如何被认知的。—智《孙子兵法》在《计》中提到定计时要注意五事七计,其中要求“将者,智,信,仁,勇,严也。”曾国藩也认为“兵事不外‘奇’,‘正’二字,而将才不外乎‘智’,‘勇’二字”。用李零的话说,“兵法是斗心眼的学问,第一重要是智”。为将者,主要面临三方面关系,首先他从“上”得到授权,要忠于国家和君王。得到授权后,他要招兵和练兵,这是治兵。最后,他要领着军队去与敌方作战,这是用兵。战争是一个极其复杂的过程,《孙子兵法》这本极具哲理的兵书,向世人强调了在战争中的变幻。形,势,虚实,军争,行军,九地,九变等篇章,展示的其实就是哲学中的矛盾和运动在战争中的体现。孙子认为为将者要有“智”,恰是因为战场上的一瞬万变。结合《孙子兵法》全书,我们会发现对“智”的能力要求范围十分广泛和复杂。如作为将领,要懂得正确估计双方实力,做出战略安排;要懂得以奇正之道用兵,以迂为直,以患为利;要懂得如何行军来抢夺先机;要懂得利用地形和士兵的心理来用兵和带兵……每一步行动都微妙,精细,复杂而神秘,遵循着战争自身的法则,但这些法则是什么,谁也没办法说自己了解,甚至是语言所不能表述的。《孙子兵法》很伟大,它总结了一些规律,但不是所有人读了都能成为孙子那样的军事家,因为真正的规律是不能被描述的。孙子从实际中得到的对战争法则的感悟和文字语言之间是有无法弥补的缺口的。因为战争法则是一个无穷的概念,它源于无穷的变幻,个人的对它的“悟”首先只是一个有限的视角。而个人的“悟”却又是源于个人独一无二的生活环境,这个环境中的各种变化造就了他的视角,这个视角也是由不可穷尽的变化形成的。语言和文字虽然也有无穷的组合和变化,但个人却无法穷尽所有组合去描述自己的“悟”,因为第一,人没有足够的时间,精力和能力去穷尽它;第二,很多时候,个人对变化是不自知的。由此产生了这样一些现象,作者本人能够用语言文字提供有限的“悟”,但这个“悟”是作者本人的,不同的读者会有自己不同的理解,以至于不是所有读者都能“悟”到作者提供的有限的对战争规则的“悟”。经由此得到的结论是,领悟战争规则的能力—智,或者说是较为准确的军事直觉,不是每个人都能拥有的,也不是可以通过简单训练得到的,但它却在战争获胜的过程中起不可预料的巨大作用。因此,拥有“智”的将领是可遇不可求的,在选将的时候,这个标准,在孙子看来,是需要被首先考虑的。—信信首先指诚信,然后是威信
从《曾胡治兵语录》看将之五德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