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援外再出发几乎是一夜之间,“中国经济总量超越日本位居世界第二”的消息就成了国际媒体热炒的话题。顶着“世界第二”的帽子,要求中国承担更多国际责任的声音已是呼之欲出。即使是没有众多外在压力,走过六十年岁月的中国援外之路,也已经站在了一个新的十字路口:援助模式和方法如何与时俱进,援助思路当作何调整,都不仅关系到中国援外战略的前景,更诚如外媒所言,也是为中国走向更成熟国家定位展开的新探索60年后,中国开启援外新思维回顾中国60年所走过的援外之路,厘清其中的经验教训,也许更有助于我们更清醒地把握援外的方向盘者郭一娜发自北京“中国的经济总量已经超过日本!”随着上季度经济数据的公布,有关中国超过日本成为第二大经济体的消息正令国际舆论沸腾。面对外媒对“世界第二”的狂热宣传,有些人在看热闹,有些人则借机向中国施压。其中最为人瞩目的,当数美国的阿富汗-巴基斯坦特使霍尔布鲁克对中国的公开喊话:“美国捐款最多,中国等国捐得少。巴基斯坦人将看到,危机来临时,不是中国人,而是美国总在起领导作用。”霍尔布鲁克说的是中美对巴基斯坦洪灾的援助,但他却故意“省略”了以下事实——中国在巴基斯坦爆发洪灾后,第一时间向巴捐赠了1000万人民币的人道主义援助,此后又追加了5000万元的物资援助。而且,中国一直以来都是巴基斯坦的主要援助国之一。包括援助巴基斯坦在内,从上世纪五十年代以来,中国援外已经走过了六十年的漫漫长路。如今,当突然被戴上“世界第二”的高帽后,今后的援外路该怎样走,已经成为摆在面前的现实问题。援外前传:周边安全和“重义轻利”面向未来,就要以史为鉴。回顾中国60年所走过的援外之路,厘清其中的经验教训,也许更有助于我们更清醒地把握援外的方向盘。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是中国对外援助的起步阶段。基于意识形态和国家安全的考虑,越南和朝鲜成为了我国最早的受援国。1950年4月,越共中央就向中共中央提出,请求解放军派出一批干部全面帮助越南搞好军队建设。那时,新中国也只是一穷二白,却无私地将援助之手伸向了兄弟国家。除了向越南派出军事顾问团、给予武器装备和军事物资援助之外,中国还“寓援助于贸易之中”。刘少奇曾在1950年12月指示,“以解决越方经济困难为主要目标,为了达到这个目标,在某些贸易中自觉赔一点钱,也是应该的。”根据这一精神,中国进口了越南一些很难出口的土特产,越南则换回了各种生活必需品。“这一时期体现的是无产阶级国际主义的无私援助。”中国社科院美国研究所教授周琪对《国际先驱导报》说。截至1963年,中国先后向21个国家提供约49亿元援助。其中亚洲国家12个,包括8个与中国接壤的国家。“中国向周边国家提供援助,有助于加强国防安全,亦可在边境地区建立缓冲地带。”一位台湾学者如是猜想大陆援外背后的战略考虑。但与此同时,“重义轻利”等传统文化的精髓,也深刻影响了中国的援外政策。比如在援助越南和阿尔及利亚时,刘少奇指出,“中国承认越南民主共和国,相信法国会延缓承认中国,但我们不怕。”毛泽东也曾对阿尔及利亚领导人表示,“如果它(法国)把干涉我们援助你们(阿尔及利亚)当作一个建交的条件,我们不干。”为了援外,中国作出的牺牲还有很多。1959年到1961年的三年自然灾害期间,国内经济陷入低谷,但其间和此后,对外援助的车轮却未曾停止。1964年,周恩来访非期间提出了援外八项原则。此后到1970年的六年间,中国的受援国从21个激增到32个,中国共帮助20个国家建成了313个成套项目,其中包括坦赞铁路等连西方国家都望而生畏的大型工程。个别受援国没把钱用在刀刃上1971年10月25日,中国恢复了在联合国的合法地位后,对外援助量呈现明显增长态势,其中不可避免地出现了一些问题。一份“关于援外工作的几点意见”文件就曾直截了当地批评,“援外没有坚持量力而行的方针,特别是对一些重点国家的任务过重,不注意经济规律,浪费比较严重。”事实上,自从1950年开展对外援助工作以来个别问题就已经出现,其中的典型案例,当属对阿尔巴尼亚的援助教训。由于双方缺乏对援助物资的有效监督,导致浪费现象频发。“中国援助的优质钢管,阿方用作电线杆,中国援助的锰钢钢板,阿方用作厂房地板,中国援助的高标号水泥,阿方来建烈士纪念碑。”这样的记载让人心寒。也正是在那时,中者在查阅外交部档案馆资料时发现,周恩来早在1965年会见阿尔巴尼亚政府代表团时就指出,“今后援阿金额不可能比前5年再多了。经济援助,你们提28项,我们研究后,能答应18项……粮食,,我们只能给40万吨……军事项目有的设备材料(精密车床和好的钢材)到货后尚未安装,放在露天,请注意检查一下,放久了就会坏。”面对更多地区和组织随意的张口伸手,周恩来曾发话:“经过三年严重自然灾害,对
中国援外再出发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