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此文档

浅析音乐审美的特殊性.doc


文档分类:论文 | 页数:约5页 举报非法文档有奖
1/5
下载提示
  • 1.该资料是网友上传的,本站提供全文预览,预览什么样,下载就什么样。
  • 2.下载该文档所得收入归上传者、原创者。
  • 3.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1/5 下载此文档
文档列表 文档介绍
浅析音乐审美的特殊性摘要:音乐的审美具有特殊性,需要从它表达情感的特殊方式中进行理解,才能更深刻地体会音乐的美妙。关键词:音乐;审美;特殊性音乐是一种特殊的“情感语言”,是人内心世界的一种恰如其分的表现形式。音乐所要表现的是代表生机与活力的诸如喜、怒、哀、乐之类的生命意识,但它并不是这些内心情绪毫无节制的自然发泄,而是一种有准备、有目的的情感表现形式。在审美对象中,音乐美是艺术美的一种形式,它毫不例外地遵循艺术美的普遍审美法则,但是作为审美对象,音乐又有着明显的特殊性。音乐是通过听觉感受到美的对象,它没有具体的语言,而是以乐音的有序组合作为情感的诱因进行流动的抽象语言,虽是一过即逝,却更能深入内心,并按照联想的规律,把那些和它们在自然形式、内涵所结合着的审美观念传达出来。它表达出一种特有的思维逻辑,联系全部的审美观念,契合某一特定主题,从而统领着乐曲中的情感,最充分地表现出其艺术的价值。它是形式和意蕴的高度结合,使人们随声赋形,引起共鸣,并能将内心情感自然而然地流露出来,这就形成了音乐审美的独特性。一、抒情性与表现性抒情与表现是音乐的特长,也是其艺术的审美追求。虽然,情感性是文学艺术的共同特征,但绘画、戏剧、叙事类作品中的情感是融入叙述的事件、描摹的对象之中的,是叙事中的情感渗入,它们遵循的是再现的逻辑;而音乐所传达的则是情感本身,音乐之声作为情感的载体,不必遵循再现的逻辑,可以直接披露人们的情绪,映射人们的心灵,其表现手段和表现目的是高度统一的。诚然,音乐不是情感唯一的运动形式,更不等于人的生理或心理机制的全部承受。音乐所直接呼唤、激发的是情感与情境、情绪与情怀。由于从情感体验出发,不同的个人,因生活经历不同而联想到的具体对象也很不相同。因此,可以说音乐的内容具有情感的确定性和对象的不确定性相统一的特点。音乐突出的抒情性和表现性,源于其物质媒介――声音。声音的非具象性造型、非限定性语义,决定了音乐不能像绘画、戏剧等再现性艺术那样再现生活,却能够通过力度的强弱和节奏的张弛等运动变化形式传达人的情绪状态、激发人的情感体验。贝多芬曾说过:“音乐应使人类的精神爆发火花。”音乐抒发的情感带有浓厚的主观色彩,音乐情感表现的这种主观性与不确定性往往可以给人的审美心理插上想像的翅膀,让音乐的美感情思在广阔的天地间自由驰骋。这种精神不是空洞贫乏的思维方式,而是洋溢着情感和意志的心理反映。人们在领会与感受音乐情感时,不可避免地注入自己的参与意识,产生感情上的共鸣。如我国抗日战争时期以《黄河大合唱》、《义勇军进行曲》、《大刀进行曲》等为代表的一大批救亡歌曲在传唱过程中所激起的爱国情感的轰动效应,成为音乐史上的一段佳话。二、节奏感与韵律性从音乐本身来看,音乐的审美形式的一个重要表现是听觉的感受,是心灵与之相契合的过程。构成它的基本物质材料是音响。音乐的音响是独特而有审美价值的艺术形式,最鲜明地体现在节奏感和韵律感上。节奏是客观事物运动的属性,是符合规律的周期性变化的运动形式。音乐没有具体的形状,却有抽象于人内心的“形状”,它纯粹在时间中绵延,必须通过节奏强化显示其运动的生命属性,从而构成音乐艺术鲜明的节奏感。音乐中的节奏主要由长短音的交替和强弱音的反复构成。有了节奏,声音的组接才会产生鲜活的生命力,因此,节奏被认为是音乐的生命。在节奏基础上变化,给节奏以一定的情感贯穿而形

浅析音乐审美的特殊性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

非法内容举报中心
文档信息
  • 页数5
  • 收藏数0 收藏
  • 顶次数0
  • 上传人lxydx
  • 文件大小50 KB
  • 时间2019-12-04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