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音乐审美的特殊性】审美活动的特殊性.docx【浅析音乐审美的特殊性】审美活动的特殊性
一、抒情性与表现性
抒情与表现是音乐的特长 ,也是其艺术的审美追求。虽然 ,情感性是文学艺术的共同特征 ,但绘画、戏剧、叙事类作品中的情感是融入叙述的事件、描摹的对象之中
【浅析音乐审美的特殊性】审美活动的特殊性
一、抒情性与表现性
抒情与表现是音乐的特长 ,也是其艺术的审美追求。虽然 ,情感性是文学艺术的共同特征 ,但绘画、戏剧、叙事类作品中的情感是融入叙述的事件、描摹的对象之中的 ,是叙事中的情感渗入 ,它们遵循的是再现的逻辑 ;而音乐所传达的则是情感本身 ,音乐之声作为情感的载体 ,不必遵循再现的逻辑 ,可以直接披露人们的情绪 ,
映射人们的心灵 ,其表现手段和表现目的是高度统一的。诚然 ,音乐不是情感唯一的运动形式 ,更不等于人的生理或心理机制的全部承受。音乐所直接呼唤、激发的是情感与情境、情绪与情怀。
由于从情感体验出发 ,不同的个人 ,因生活经历不同而联想到的具体对象也很不相同。因此 ,可以说音乐的内容具有情感的确定性和对象的不确定性相统一的特点。
音乐突出的抒情性和表现性 ,源于其物质媒介 ―― 声音。声音的非具象性造型、 非限定性语义 ,决定了音乐不能像绘画、 戏剧等再现性艺术那样再现生活 ,却能够通过力度的强弱和节奏的张弛等运动变化形式传达人的情绪状态、 激发人的情感体验。 贝多芬曾说过 : “音乐应使人类的精神爆发火花。 ”音乐抒发的情感带有浓厚的主观色彩 ,音乐情感表现的这种主观性与不确定性往往可以给人的审美心理插上想像的翅膀 ,让音乐的美感情思在广阔的
天地间自由驰骋。这种精神不是空洞贫乏的思维方式 ,而是洋溢
着情感和意志的心理反映。人们在领会与感受音乐情感时 ,不可避免地注入自己的参与意识 ,产生感情上的共鸣。如我国抗日战争时期以《黄河大合唱》 、《义勇军进行曲》、《大刀进行曲》等为代表的一大批救亡歌曲在传唱过程中所激起的爱国情感的轰动效应 ,成为音乐史上的一段佳话。
二、节奏感与韵律性
从音乐本身来看 ,音乐的审美形式的一个重要表现是听觉的感受 ,是心灵与之相契合的过程。构成它的基本物质材料是音响。
音乐的音响是独特而有审美价值的艺术形式 ,最鲜明地体现在节
奏感和韵律感上。节奏是客观事物运动的属性 ,是符合规律的周
期性变化的运动形式。音乐没有具体的形状 ,却有抽象于人内心的 “形状 ”,它纯粹在时间中绵延 ,必须通过节奏强化显示其运动的生命属性 ,从而构成音乐艺术鲜明的节奏感。音乐中的节奏主要
由长短音的交替和强弱音的反复构成。有了节奏 ,声音的组接才会产生鲜活的生命力 ,因此 ,节奏被认为是音乐的生命。在节奏基础上变化 ,给节奏以一定的情感贯穿而形成了韵律。韵律在音乐
中表现为起伏变化的旋律线条 ,旋律使音乐节奏具有鲜明的个性。如在肖邦《革命练习曲》中的基本动机 ,对于所有听众来说 ,是一种反抗的形象 ,是人激动的感情、高昂的士气像浪潮一样不断增
长的形象。这种形象可以解释为多种多样 ,但是这种解释的界限范围却有一定的指向 ,它明显地受音乐运动类型决定 ,没有一个人会把这个形象理解为温顺的祈祷或海浪的
【浅析音乐审美的特殊性】审美活动的特殊性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