唯物论(三观两原理一方法论)三观:物质观物质和运动的辩证关系原理马克思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运动的。物质和运动是不可分割的。一方面,运动时物质的存在方式和根本属性,物质是运动着的物质,脱离运动的物质是不存在的,设想不运动的物质将导致形而上学。另一方面,物质是一切运动变化和发展过程的实在基础和承担者,世界上没有离开物质的运动,任何形式的运动都有它的物质载体,设想无物质的运动将导致唯心主义。方法论:看待和分析任何事物,都不能把它看成是一成不变的,要善于在运动中把握事物,不能静止的看问题,一切以时间、地点、条件为转移。既要反对离开运动谈物质的形而上学的观点,也要反对离开物质谈运动的唯物主义观点。运动和静止的辩证关系原理。马克思辩证唯物主义认为物质世界的运动时绝对的,静止是相对的。运动的绝对性体现了物质运动的变动性、无条件性。静止的相对性体现了物质运动的稳定性,有条件性。运动和静止相互依赖、相互渗透、相互包含,“动中有静,静中有动”。无条件的绝对运动和有条件的相对静止构成了事物的矛盾运动。方法论:只有把握了运动和静止的辩证关系才能正确理解物质世界及其运动形式的多样性,才能理解认识和改造世界的可能性。我们既要承认事物的绝对运动,又要看到事物在运动中存在着相对静止。既要反对只承认静止而否认运动的形而上学不变论,又要反对只承认绝对运动而否认相对静止的相对主义和诡辩论,坚持任何事物都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运动的物质与时间、空间的辩证关系原理马克思辩证唯物主义认为时间和空间是物质运动的存在形式。物质运动总是在一定的时间、空间中进行的,没有离开物质运动的“纯粹”时间和空间,也没有离开时间和空间的物质运动。时空的绝对性和相对性的辩证关系原理马克思辩证唯物主义认为物质运动时间和空间的客观实在性是绝对的,物质运动时间和空间的具体特性是相对的。时空的有限性与无限性的辩证关系原理马克思辩证唯物主义认为具体物质形态的时空是有限的,而整个物质世界的时空是无限的。意识观意识的能动性作用原理在认识世界过程中,意识不仅可以反映事物的现象,而且可以通过抽象思维反映事物的本质和规律。在改造世界的过程中,意识具有指导性,意识可以通过实践把观念的东西变成现实的东西。意识的这一能动作用具有两种不同的性质:其一,正确的意识促进事物的发展,使人们的实践活动获得成功;其二,错误的意识阻碍事物的发展,使人们的实践活动遭到失败,意识的这一作用是意识能动性最突出的表现。意识能够反作用于主体,影响人的生理过程,人的精神是否愉悦,对于其身体健康状况有重要影响。实践观主体与客体的辩证关系原理主体与客体的关系,从根本上说是认识关系和实践关系。主体和客体的关系不仅仅是认识关系和实践关系,而且也是改造和被改造的关系;主体改造客体的过程,也是主体反映客体的过程。所谓认识过程,就是主体在改造客体的实践中能动地反映客厅的过程。在实践过程中,主体一方面受到客体的限定和制约,两一方面又能不断地发展自己的能力和需求,以自觉能动的活动不断打破客体的限定,超越现实客体,从而使主体和客体同时得到改造、发展与完善。自在世界与人化世界的辩证关系原理自在世界与人化世界都有客观实在性。自在世界是独立于人的活动或未被纳入到人的活动范围内的客观世界,其运动变化是自发的。人化世界的独特性就是它对主体实践活动的依赖性,体现了人的需要、意志和本质力量,人的社会关系则是人的活动的对象化。自在世界和人化世界既相互区别又相互统一,其分化和统一的基础是实践。两原理: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原理。世界的本质是物质,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物质决定意识,意识能动反作用于物质。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原理马克思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世界统一于物质,是指统一于所有物质形态的共同的本质的属性——客观实在性;世界的统一是无限多样的统一,是包含着质的差别的统一;世界的物质统一性是运动和发展的充满联系的统一。一方法论:一切从实际出发,(一个一,两个二,三个三,四个四)一个一—核心:矛盾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的辩证关系原理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认为同一性和斗争性是矛盾的两种基本属性,是矛盾双方相互联系的两个方面。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同一性不能脱离斗争性而存在,没有斗争性就没有同一性。斗争性也不能脱离同一性而存在,斗争性寓于同一性之中。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相互联结、相互制约的原理要求我们在分析和解决矛盾时,必须从对立中把握同一,从同一中把握对立。这是辩证认识的实质所在。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的辩证关系原理,即共性与个性的辩证关系原理。马克思唯物辩证法认为矛盾的普遍性是指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的发展过程中,每一事物的发展过程中存在着自始至终的矛盾运动。矛盾的特殊性是指具体事物在其运动中的矛盾及每一矛盾的各个方面都有其特点。矛盾的普遍性
石磊老师58个哲学原理与方法论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