君臣一心,众臣团结,方天下太平。《将相和》讲的就是这个道理。启示之一:国运昌则英雄出。廉颇的青少年时代正是赵国最强盛的赵武灵王时期,赵武灵王乃一代雄主,他在位二十七年,最主要的功绩是排除一切阻力,学习北方游牧民族骑马射箭的长处,在全国范围强行推行胡服骑射,这对于习惯于车战步战的中原各国的传统军事体制,无疑是一次伟大的改革,因而极大地增强了军队的机动能力,从而大大加强了赵·赵世家》载:“十八年,秦武王与孟说举龙文赤鼎,绝膑而死,赵王使代相赵固迎公子稷于燕,送归,立为秦王,是为昭王。”从这段文字记载可知,秦昭王即位尚且是赵武灵王的主意,可见当时赵国在诸侯中有着很强的影响力。“二十年,王略中山地,至宁葭,西略胡地,至榆中。林胡王献马。归,使楼缓之秦,仇液之韩,王贲之楚,富丁之魏,赵爵之齐。代相赵固主胡,致其兵。”实行胡服骑射之后,强大的赵军击败胡人,将赵国的疆域扩展到胡地境内。“二十年,攻中山……攻取丹丘、华阳、鸱之塞。王军取鄗、石邑、封龙、东垣。中山献四邑和,王许之,罢兵……二十六年,复攻中山,攘地北至燕、代,西至云中、九原。”赵国达到了他的极盛期,从北方直接危胁秦,成为战国七雄中仅逊于秦国的北方强国。赵武灵王本人甚至诈以使者身份马踏咸阳,与秦昭王面对面折冲秦廷,而后萧洒地扬长而去。《史记·赵世家》记载:“主父所以入秦者,欲自略地形,因观秦王之为人也”,秦昭王知道真相之后竟惊骇三日。辩证法认为,时势造就英雄。廉颇就是在这个国力强盛时期渡过了他的青少年时期,在尚武强国的大形势下,青年廉颇选择了以武功立世报国的道路。大约他在少年时期便离开家乡小山村廉庄,投奔高人练武习艺,练就一身过人的本领,在他步入青年时,便投军入伍,在残酷激烈的战斗中突颖而出,终于成为一代名将。赵惠文王十六年,廉颇将军伐齐,大破之,取齐之昔阳。秦赵渑池双王会,廉颇以武力作后遁,有力地支持了蔺相如再屈秦王故事。接着廉颇东攻齐,破其一军,再过二年,又攻齐几,取得成功,后三年,又攻魏防陵、安阳,取得全功,为赵王国的兴盛建立了不朽的功勋。英雄廉颇威名赫赫,“以勇气闻于诸侯”,成为赵王国的主将。启示之二:将相和则国家兴。廉颇最为感人的就是他负荆请罪的故事,两千多年来,廉颇和蔺相如将相和故事广为传颂,后来又编成戏剧搬上舞台。和许多伟大的历史人物一样,廉颇不是完人,既有他闪光的品格,也有他性格的局限。在将相和故事中,既表现出廉颇性格弱项的一面,同时又表现出他品德高尚的一面。他性格的弱项表现的一个方面是妒忌,容不得自以为才能功绩明显比不上自己的蔺相如反而位居自己之上。尤其是蔺相如出身低贱,只是一个宦者令的舍人,廉颇承认蔺相如在完璧归赵和秦赵渑池双王会两屈秦王这两件事情做得不错,表现出了超人的智慧和勇气,关键时刻挺身而出,维护了国家的尊严和利益。然而对于蔺相如仅凭口舌之劳便位居自己之上,廉颇不服,不忍为之下,扬言:“我见相如,必辱之。”这是他性格的弱项,缺乏政治家的胸襟。然而在他知道了蔺相如故意避让自己并不是畏惧自己,而是出于对国家社稷根本利益的考虑,是“吾所以为此者,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廉颇为蔺相如的胸怀所深深感动,于是“肉袒负荆,因宾客至相如门谢罪。”这又表现出廉颇性格梗直豁达的一面,大丈夫不计私怨,一旦知错,便公开承认。事实证明,将相和谐则国家兴旺。赵惠文王算是一代明君,他
君臣一心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