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大武夷民俗旅游资源的开发摘要:从分析闽北民俗旅游资源开发的特殊性出发,在分析闽北民俗旅游资源特征、开发现状及存在问题的基础上,分析闽北民俗旅游资源开发的条件、原则,并探索闽北民俗旅游资源开发的若干对策,以期对闽北民俗旅游资源的开发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关键词:大武夷民俗;旅游资源;开发“闽北是福建开发最早的地区,是中原文化传入福建的走廊,是福建远古文明的发祥地之一。”[1]“闽北”民俗旅游资源开发以“武夷山市”为中心,依托武夷山的旅游资源,辐射闽北各县市,力求扩大武夷山的经济效益和品牌效益。一、民俗旅游资源及其开发的特殊性“所谓民俗旅游资源,是指那些突出表现了每个民族的特点和他们所居住地区地方性特征的因素,包括从显而易见的建筑、服饰、饮食、礼仪、节庆活动、婚礼嫁娶、文体娱乐、乡土工艺,到需要细心观察、深入体会的思维方式、心理特征、道德观念、审美趣味等。它是人文旅游资源中最绚丽多彩的部分,而且能以深刻的文化内涵产生感人肺腑、震撼人心的力量。”[2]了解异地他乡的社会生活,近年来是位居前列的出游目的。科学合理的开发民俗旅游产品不仅可以满足旅游者的探索求知欲,而且会为当地的旅游业带来源源不断的丰厚回报。但民俗旅游资源的开发,不同于自然资源的开发,它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旅游者要真正获得这种文化享受,不仅与他的文化修养有关,而且与旅游者对民俗文化的了解程度有关。二、闽北民俗资源及其特征(一)闽北民俗资源的主要内容体现在以下几方面:。闽北先民有崇蛇樟湖镇具有悠久历史的迎蛇大会,是樟湖先民以蛇为图腾的远古文化积淀。每年农历七月初七,村民都要举行迎蛇活动来祈求蛇神永保平安。。闽北有三大节日:过年、过节、过中秋。过年即春节,其高潮元宵这天,张灯结彩,喜庆气氛至高潮,街巷舞龙、提灯、打狮、春台、高跷、彩船、担花、鼓乐等热闹非凡。。如南平优美典雅的“南词戏”,“是明末清初江苏苏州一带的说唱艺术”滩簧”,与南平一带的地方方言和民间音乐相结合,形成具有大武夷特色的一个地方剧种。”[3]、历史事件于一体的庙会与墟市。譬如武夷山市每年农历二月初六一年一度的柴头会,它原为清末崇安乡民反对苛捐杂税取得胜利的集会日,后来发展为大武夷民间较大的盛会,它不但是一种纪念活动,而且成了农村集市贸易专业墟市,会期一般为三天。境内乡民身着节日盛装,驱车或肩挑携带物品云集城关,进行庆祝活动和商品交换,热闹异常。这样的“墟市古”可古为今用,转变为“民俗产品展销会”,既有节日意义,又能扩大宣传。、宁静的乡村古建筑。譬如兴贤、下梅、曹墩等为武夷山历史悠久、民风古朴的村镇。造型乡土气息浓郁,外观古朴,体现闽北明、清建筑风格。街道两旁各种民间传统店铺琳琅满目,有古印刷作坊、字画印染、花灯、雕刻、农家酒坊、打铁店、刻石店、裁缝店、补鞋店、竹篾店、弹棉店,还有风味小吃店,米粿店、云吞店、烤饼店、米粉店、豆腐店以及中药铺、冥品店等,应有尽有。(二),地理分布较为分散,交通较为不便。譬如民俗资源较为丰富的武夷山的下梅、曹墩、五夫等,遭到的人为破坏小,大多还保留着自己的原始进程。但它们与城市相距较远,地理分布较为分散,不能集中开发,旅游者前往也较
浅谈大武夷民俗旅游资源的开发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