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业专心专注专业资料参考首选中国药科刚大学导师团查晓明,男,1980年5月生,博士,副研究员,硕士生导师。2002年6月获中国药科大学化学制药专业工学士学位,后推免读研于2007年6月获中国药科大学药物化学理学博士学位,同年7月进入新药筛选中心工作。2013年1月至2014年2月,作为国家留学基金委全额资助的访问学者,。主要科研方向为抗肿瘤药物和抗白癜风药物研究:①针对组蛋白甲基转移酶和组蛋白去甲基化酶的表观遗传学药物研究;②二氢黄酮、生物碱和甾体皂苷等天然产物的结构优化和抗肿瘤研究;③基于紫铆素的抗白癜风药物研究。工作以来,主持国家自然科学青年基金、教育部博士点新教师类专项基金、江苏省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和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基金培育项目各一项,并作为重要成员参与了“十一五”重大新药创制、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等多项科研项目。发表论文10余篇,申请专利6项。联系方式:******@cpu.,**********。彭司勋,中国药科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药物化学家,中国工程院院士。1942年国立药专毕业,1950年在美国哥伦比亚大学获硕士学位。回国后曾任南京药学院教务长、副院长、江苏省药物研究所所长、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第一、二届学科评议组成员兼药学组召集人,国家发明奖评选委员会特邀审查员,国家新药研究与开发领导协调小组顾问,国家卫生部药典委员会、新药评审委员会委员,国家新药基金评审委员会主任委员,全国高等医药院校教材评审委员会主任委员,北京医科大学天然与仿生药物国家重点实验室学术委员会委员。曾任校学位评定委员会主席,现任中国药科大学药物化学国家重点学科学术带头人,中南大学名誉教授,江苏省药学会名誉理事长。彭司勋院士是我国化学制药、药物化学专业创建者之一。主编我国第一部《药物化学》教材,曾被评为国家优秀教材。创办《药学教育》等杂志。主编《中国药专业专心专注专业资料参考首选学年鉴》、《药物化学进展》等丛书,是多种学术杂志编委或顾问。发表论文200余篇。长期从事心脑血管活性物研究,重点为作用于钙、钾离子通道的化合物和NO调控剂。发现多种具有开发前景的心血管活性物质,其中氯苄律定获国内外专利,已完成临床前研究。主持“七五”、“八五”数个攻关项目。研究成果曾获三项省部级科技进步二等奖和何梁何利科技进步奖。培养博士、硕士60余名。1989年被授予江苏省教学育人优秀研究生导师,评为江苏省优秀学科带头人。曾先后赴欧美等10国进行访问和学术交流。2007年获中国药学会突出贡献奖。彭司勋院士自1997年至今一直和张奕华教授共同指导、培养研究生。张奕华,中国药科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原校新药研究中心主任,校学位评定委员会、学术委员会、职称评定委员会委员;中国药学会药物化学专业委员会委员,国家863计划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评审专家,中国药学年鉴、药学学报、中国药物化学杂志、国际药学研究杂志、中国药科大学学报等编委,JournalofMedicinalChemistry,CurrentMedicinalChemistry,EuropeanJournalofMedicinalChemistry,anic&MedicinalChemistry等杂志审稿人。1970年毕业于南京药学院,1981年获硕士学位;1989年赴瑞典Lund大学留学,师从诺贝尔化学奖评审委员会主席SaloGronowitz教授,1994年获PhD学位;1994-1997年为美国Virginia大学博士后,导师是著名药物化学家沈宗瀛(TYShen)教授;1997年学成回国。主要研究方向为治疗重大疾病的创新药物研究。将生命科学的前沿领域和生物技术的最新成就与创新药物紧密关联,重点研究NO供体型抗肿瘤、心血管等方面的创新药物,负责承担了“十一五”“重大新药创制”项目、国家科技部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高等学校博士学科点专项科研基金项目、长三角科技攻关项目等20多个国家和省部级项目的研究。近年来,与美国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UCLA)、美国亚利桑那大学()、加拿大艾伯塔大学()以及德国耶那大学(Friedrich-Schiller-UniversityJena)等就NO供体型创新药物研究建立了科研合作关系。在国内外学术期刊上发表论文280多篇,应邀在国内外重大学术会议上作报告20余次。作为副主编或参编出版《药物化学》、《药物化学进展》、《药物化学专业专心专注专业资料参考首选—回顾与发展》等专著和教材9本。作为负责人获国家新药证书6本和已授权的新药发明专利12件。作为第一完成人获国家医药局科技进步三等奖两项,国家科技成果证书一本和江苏省医药局科技进步二等奖
中国药科刚大学导师团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