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此文档

木心. PPT课件.ppt


文档分类:幼儿/小学教育 | 页数:约29页 举报非法文档有奖
1/29
下载提示
  • 1.该资料是网友上传的,本站提供全文预览,预览什么样,下载就什么样。
  • 2.下载该文档所得收入归上传者、原创者。
  • 3.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1/29 下载此文档
文档列表 文档介绍
岁月不饶人,我亦未曾饶过岁月。——木心《云雀叫了一整天》汪涵曾经这么说:“我的所有语言灵感都来自书本,主持是我的爱好,作家是我的梦想。一个人的成才与成功绝非偶然,在别人看不见的地方,他每分每秒都在努力向上。他读被众人推崇的书单上的经典书,譬如《瓦尔登湖》,譬如《西方哲学史》,他读冷僻的书,譬如《泰和宜山会语》,他精读了《楚辞》,读得最多的是木心先生的作品,他爱读周的《风中的纸屑》,他亦读《山海经》,还有蒙田,柏拉图....汪涵说:“我最开始知道木心先生,就是通过陈丹青的介绍,因为木心先生是陈丹青的师尊,他极力向我推荐木心的书非常值得一读,他说,木心先生可能是我们时代惟一一位完整衔接古典汉语传统与五四传统的文学作者。后来,我买了包括《即兴判断》《素履之往》《马拉格计画》《鱼丽之宴》《同情中断录》《巴珑》等在内的他的所有书,后来去台湾地区还专门买了《联合文学》上世纪八十年代初的创刊号,上面登载了木心先生很早的作品。”“木心先生生活的那个时代,没有电脑,他也不用网络去查资料,照样可以写出影响人心的文字。获取知识的最好方式就是通过读书,然后用脑子记下,任何美好的东西都是因为它难得,你花费了很多时间记下它,这样才会珍惜,才知道它的难得与美好。”(据2011年11月汪涵专访)冬天冷得要命,教室阴郁地像地窖,只有木心是美的。在冬天的上午九点看木心,就像偷来了一个桃花源,一个春天,一个夏夜。那些书一直在我枕边,在携着狂喜或悲伤或绝望入眠的四年,一时间什么都可以放弃,只有它们是真切的。11年12月21日,凌晨3时,乌镇还未醒来。没有等到一天后的冬至,诗人、文学家、画家木心先生,因病在故乡与人间匆匆而别,享年84岁。木心一生,堪称传奇——从乌镇到上海,从上海到纽约,再从纽约重回故乡。84年,始终孑然一身,惟有文学与艺术相伴。真正将木心先生带到大陆读者面前的,是陈丹青。1982年,陈丹青在纽约求学,在地铁上因为朋友介绍而认识木心,当时只知道他是搞工艺美术的。过了小半年,陈丹青在报上读到木心的文字,非常惊讶,“推翻了我以前对当代文学的看法。以前我从来不看中国当代文学,看了木心之后我觉得我可以看当代文学了。”陈丹青立刻打电话给木心,随后见面。两个人一直聊到第二天凌晨。众所周知的是,陈丹青是木心的学生。1989年,木心在纽约开设“世界文学史”课程,陈丹青听了五年,记了厚厚的五六本笔记。说起招生制度,陈丹青愤慨不已:“专业前3名的永远考不进来,由于外语达不到那个分数,因此他们的画形同废纸。我们不能单凭英语分数就把一个孩子粗暴地拒绝在门外。”而就在1978年,陈丹青自己曾以外语零分、专业高分被中央美术学院录取。陈丹青不认同现行考试制度,不认同教学大纲,不认同排课方式,不认同艺术学生的品质以“课时”与“学分”算计。于是,他“不想再玩下去了”,遂递交辞呈:“当我对体制背后的国情渐有更深的认知,最妥善的办法,乃以主动退出为宜。我之请辞,非关待遇问题,亦非人事相处的困扰,而是至今不能认同现行人文艺术教育体制。”2004年末,陈丹青愤然辞职,随即引发了一场关于现行教育体制的厉声讨伐。陈丹青作为一个大学教授,在与现行制度不相适应时,他没有选择委曲求全,他一如继往地坚持了自己——真实,为此不惜公然站出来充当反对体制的先行者。

木心. PPT课件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

相关文档 更多>>
非法内容举报中心
文档信息
  • 页数29
  • 收藏数0 收藏
  • 顶次数0
  • 上传人小马康康
  • 文件大小9.24 MB
  • 时间2019-12-11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