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资PK愤青——当代青年两大阵营“小资”和“愤青”是当代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并吞八荒”(贾谊)之势,仿佛每个青年都非得做出“不归于杨,必归于墨”(孟子)的抉择不可,其实这与贾谊、孟轲的大言一样夸张,不属两大阵营的青年无疑更多。不过两大阵营目前确实势头很盛,所以很容易用流行术语对他们予以简单区分:小资的标签是“帅呆”,愤青的标签是“酷毙”。就思想倾向而言,小资是右派,而愤青是左派。就职业或经济状况而论,小资大抵是白领,除现役白领之外,也包括预备役白领和心理白领,不过小资一般以白领为基本满足。愤青尽管大部分属于蓝领,却未必一定是蓝领,也可能是银领乃至金领。大体说来,愤青的一切言行,都与小资对着干。比如小资戴假发,愤青就剃光头。小资染发,愤青就文身。小资佩一对耳环,愤青就挂一枚耳坠。小资衣帽光鲜,愤青就蓬头垢面。小资抽烟,愤青就吸毒。小资喝水,愤青就喝酒——小资如果喝酒,则是啤酒和葡萄酒,愤青则必白酒。小资吃麦当劳,愤青就蹲大排档。小资打的,愤青就飙车。小资安安静静日光浴,愤青就疯疯癫癫裸奔。小资用香肠喂自家的狗,愤青就用硫酸泼公家的熊。小资在家上网,愤青就啸聚网吧。小资去新马泰,愤青就去登山。小资蹦迪,愤青就蹦极。小资反对恐怖主义,愤青就拥护恐怖主义。小资爱说说洋话,愤青就嚷嚷国骂。小资迷琼瑶和村上,愤青就迷金庸和格瓦拉。小资看大片,愤青就看毛片。小资合租,愤青就同居。小资女人恨不得嫁给老外,以表示自己是“世界公民”;愤青男人恨不得娶个洋妞,以显示自己的“爱国主义”。愤青骂小资是“汉奸”,小资就骂愤青是“爱国贼”。不妨设想如下情景:小资女人嫁了个愤青男人,或者更绝,小资男人娶了个愤青女人,那就家无宁日了。概而言之,小资是颤抖的甜果冻,愤青是愤怒的酸葡萄。小资玩的是深沉,愤青玩的是心跳。小资倾向于把品味装得比均水准略高,愤青却倾向于把品味装得比均水准略低——以此掩饰其实际上的更低,他让你有一个想象空间,误以为他的品味比显示出来的高很多,甚至深不可测。通过以上描述不难看出,用拙文《永远的风花雪月,永远的附庸风雅》中的两分法,小资大抵是附庸风雅者,其中的极少数有望抵达风花雪月之妙境,但愤青却不是附庸风雅者。由于小资正如附庸风雅者,处于精神和物质的中流,因此境界高于和低于他们者,都看不起他们。高雅者看不起小资,似乎容易理解,粗鄙者也同样看不起小资,就有点出人意表。其实粗鄙的愤青看不起小资,是因为愤青只崇拜抵达目标的胜利者,而对尚未抵达目标的努力者,只有一味的嘲笑。高雅者对附庸风雅者的轻蔑,一般不会直接而大量地表露出来,只是很含蓄地偶尔流露一下,但高雅者对附庸风雅者的偶尔轻蔑,却成为愤青攻击小资的有力武器。高雅者之阳春白雪的大量金玉良言,愤青们根本所知,但高雅者奚落附庸风雅者的片言只语,愤青们却频频引用。那些暴露高雅者之势利弱点的片言只语,经过愤青们的反复称引和转述,就从“偶尔”变成了“经常”,从“偏见”变成了“常识”。追求高雅之彻底性的高人,遂被追求粗鄙之彻底性的愤青们,一厢情愿地视为同盟军。由于“文革”时期的中国青年以愤青为主流,而当代小资的人数比当代愤青的人数多得多,这使我有理由对当代青年的总体评价,较前一时代略高。一个以小资为主流的时代,显然比一个以愤青为主流的时代更为进步。当代愤青的人数虽少,言论能量却比小
小资PK愤青——当代青年两大阵营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