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生活》:中国饮食文化里“养生”是必不可少的内容,在汤里加些枸杞、红枣再寻常不过了,外国人往往不理解。我们何时有这食补养生、药膳的文化呢?连医生:在国外,食品与药品分得很清楚,食物就是食物,药物就是药物。与国外不同,我们中医中有一些中药最初是从食材中慢慢演变而来的。而食材可以分四性五味,也就是“寒、热、温、凉”四性,以及“酸、苦、甘、辛、咸”五味。根据食物四气五味养生的概念,慢慢有了药物的四气五味的理论,两者同出一源。中医药膳最初形成于秦汉,成熟于唐宋。《黄帝内经》中就有记载:“毒药攻邪,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畜为益,五蔬为充,气味合而服之,以补精益气。”张仲景开创了药物与食物相结合治疗重症、急症的先例。《科学生活》:现在,药膳已被弱化为了“食补”,且老百姓自己添加在三餐里的“补品”也往往是那么几种。对于药膳而言,和“食补”有何不同?连医生:食疗、食补是一个很大的范围,就好像平时我们喝茶加一些枸杞子,我们也可以称之为食疗。但只有在专业医师、药师指导下做的食物,才能被称为药膳,药膳是基于中医的传统理论派生出来的。药膳是以膳食为主,药为辅助,但是只要有药的成分,就一定要在医师的指导下使用,这就是药膳与一般食疗的区别。规范的药膳治疗所使用的药食两用的物品有明确的范围,目前我们依照2002年卫生部颁布的《关于进一步规范保健食品原料管理的通知》中公布的既是食品又是药品的物品名单、可用于保健食品的物品名单,对可食用的中药进行了规范。《科学生活》:药膳既然有一定的药用价值,那么药膳是膳还是药?与药物有何不同?连医生:刚才说过药膳以膳为主,因此药膳还是膳,它的定义是传统中医指导下,将不同食物或药物进行合理的组方配伍,采用传统和现代科学技术加工制作成具有独特的色、香、味、形、效的膳食。所以,药膳对于选材有一定的要求。为什么呢?我们一般服用的中药煎煮之后多是黑色、味苦的,会影响色泽、口味,这样就不适合作为膳食了。药膳也是药,我们也必须遵循中医基础理论,包括体质学说、因时、因地施膳等,再给出药膳的建议。我们医院药膳协会的老前辈总结经验得出,配置药膳先要根据体质,体质可以先分为“寒、热、平”三大类,如有的人寒、热情况不明显,那么就是平性体质,也有阴虚内热的热性体质,还有冬天手脚冰凉的寒性体质。之后,我们再要考虑四季气候、节气问题,这是药膳的独有的特色,也是与食疗的差别。根据中医理论基础,将季节分为“春、夏、长夏、秋、冬”五个季节,对应五个脏器“肝、心、脾、肺、肾、”。季节与五脏的对应关系虽然在学术上还有争议,但较易被大众接受。知道什么时候食用哪些食物药物、如何侧重才对身体有益。季节变化了,饮食也要做相应的变化。是我们在选择食物时的重要参考,也体现了“顺应自然,天人合一”的理念。药膳基于中医基础理论,故也是对证不对病的,就是说会有一方多用、同病不同方的情况。我们之所以开设药膳食疗门诊,也是为了给大众提供一个规范的、对证的养生指导,让大家了解自己养生的需求、方法、目的。就诊时,有一名医生和一名药师,两人同时看诊,医生先通过望闻问切来判断前来就诊的人的体质,同时辨证;在此基础上,药师提供专属的、有益的药膳方案、食谱。值得注意的是,药膳对于疾病仅仅只能起到辅助治疗的作用,治疗还是要以药物为主。《科学生活》:麻烦您给我们读者举几个实用的药膳例子吧!连医生:好的。药膳的剂型有很多种
药膳,是膳更是药!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