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此文档

素质教育的根本目的与实施路径(1).doc


文档分类:高等教育 | 页数:约6页 举报非法文档有奖
1/6
下载提示
  • 1.该资料是网友上传的,本站提供全文预览,预览什么样,下载就什么样。
  • 2.下载该文档所得收入归上传者、原创者。
  • 3.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1/6 下载此文档
文档列表 文档介绍
素质教育的根本目的与实施路径(1)    [摘要]我国素质教育中使用的“素质”一词的具体内涵应当是:人通过合适的教育和影响而获得与形成的各种优良特征,包括学识特征、能力特征和品质特征。对学生而言,这些特征的综合统一构成他们学习、工作和生活的基本素养或基本条件。素质教育是把教育过程中的学生培养成现实的人、人性的人、智慧的人、创新的人的教育。实施素质教育的根本目的是为了学生和社会更好地发展,落实素质教育的基本实践是培养学生的学科素养。为此,基础教育学科教学实施素质教育的基本路径是:变“双基’’为“四基”,变“双能”为“四能”,尤其需要变长期因袭的单向演绎思维训练为演绎思维与归纳思维并重的训练。[关键词]素质教育;学科素养;演绎思维;归纳思维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素质教育成为我国教育界的主导思想与主流实践。素质教育的实施推动了基础教育的改革与发展,调动了中小学教师投身于教育改革的热情。但是,素质教育的涵义和根本口的是什么?素质教育难以落实的症结性问题在哪里?实施素质教育的基本载体或有效路径是什么?这些问题还需要深入探讨。一、“素质”的学理意蕴与素质教育的根本目的“素质”,人牛而有之、先天赐予,这是多年以前教育学、心理学和医学等学科赋予它的惯有解说。《现代汉语词典》解:“素”,即本色;“素质”,即事物本来的性质或心理学所指的人的神经系统和感觉器官性的先天特点。《教育大辞典》解:素质,即个人先天具有的解剖生理特点;易患某种心理异常疾病的遗传冈素;公民或某种专业人才的基本品质。科学概念的基本内涵应该是永恒的,但具体内涵则应是发展的。素质,从其总体构成看,应该包括自然性的素质(如先天的遗传)、通识性(普遍的)的素质(如社会公德)、专业性的素质(如医生、律师、艺术家的专业知识与能力)。从学理意蕴看,素质首先是一种基础。“素”的本意就是本色,即构成事物的基本成分、基本要素和元素;“质”的含义是指事物的性质、本质和质量。落实到人的身上,素质表现为人所具有的做人、做事、交往、生活的基本知识、基本能力和基本品质。这些基础性的成分既是人学习、工作和生活的基础,也是人实现自我发展与完善的基础。缺少了这个基础,不仅会直接影响到人能否顺利地完成面临的各种任务,而且也会影响到人终生发展的水平和质量。素质是一种条件,表现为一个人经过学。条件包括先天赋予的生理条件、正常的智商及生理解剖结构等,亦包括经后天教育和努力而形成的符合工作需要的各种基本素养。素质表征着一种差别。学识、能力、品质等各种素养的累积构成了人与人之间素质上的差别,这种差别体现着素质的优差、高低、专业与非专业等。差别的形成既有主体自身的原因,也有环境的陶冶和教育的培养;差别的范围既有个体之间、代际之间、民族之间的,也有群体之间、国家之间和社会之间的。素质也是个人修养、社会品位的尺度。社会是个体的集合,每一个社会成员都是一个鲜活的个体,每一个个体的个人修养既构成个体的素质,也映射着一个社会的总体发展质量。其中,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决定个体的文化修养,同时也需要通过个体的自我努力而促进社会品位的提升,既需要社会品位由低级到高级的发展,也更需要有个体素质由量的积累到质的飞跃的变化。笔者认为,我国目前素质教育中所使用的“素质”一词,其具体内涵应当是:人通过合适的教育和影响而获得与形成

素质教育的根本目的与实施路径(1)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

非法内容举报中心
文档信息
  • 页数6
  • 收藏数0 收藏
  • 顶次数0
  • 上传人q1188830
  • 文件大小25 KB
  • 时间2019-12-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