带着“热点”问题进课堂
雷剑彩
摘要:作者从形势与政策课程的教学实践出发,介绍了一种教学方法。这种方法的核心是通过“大学生带着热点问题进课堂”这一形式,主要依靠学生课前追踪相关热点问题并进入课堂,通过学生解读和教师点评相结合的方式融入课堂教学进程,击活课堂气氛,从容实现教学目的。这一方法较好体现大学生的学习主体性,学生踊跃参与,学习积极性高,较好地解决形势与政策课程容量大与课时少的矛盾。
关键词:热点;形势与政策;课堂
形势和政策课程是在校大学生的必修课。经过多年实践,各高校创造了许多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我在《形势与政策》教学实践中,根据当代大学生的特点和教育技术手段的发展,大胆尝试让大学生“带着热点问题进入课堂”的教学方法,通过学生的课堂解读和教师的引导获得新知识、新见解,实现“带着问题进课堂,获取知识出教室”。采取这样的课堂教学,真正提高了大学生的学习主体意识,增强了学习的主动性,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一、让大学生“带着热点问题进入课堂”非常必要
把热点问题及时融入学科教学中,会大大增强学科教育的时代性,也会使课堂教学充满生机和活力。由谁把热点带进课堂并加以分析和解读?在以往的教学中,“主角”是教师,教师有备而来,“我讲你听”,单向“传输”,很难满足当代大学生的需要。而“大学生带着热点问题进入课堂”,由学生带着问题“说事”,由学生针对“热点”解读,情况完全不同。
相对于中小学生而言,大学生是较高层次的学习群体,他们已经是成年人,知识积累较多,思维能力较强,自主意识也提高了。在学习过程中,他们对新知识,新发展、新热点很敏感,求知欲望很强。在课堂上,设计一定的环节,留出一定的时间交给学生,给他们发表见解的机会,给他们施展才华的平台,他们是很乐意参与的。例如2006年10月,我在讲述国际政治形势时,教学进程中请学生做“热点新闻解读”。当时我们上课的内容有“朝鲜问题六方会谈”的内容。而铁道机车车辆专业的学生当时收集的热点新闻是:
时间:2006年10月9日
地点:朝鲜咸镜北道
事件:朝鲜首次进行核试验
安理会态度:联合国安全理事会于美国当地时间10月14日下午(即朝核试验后第五天)一致通过了关于朝鲜核试验问题的第1718号决议。谴责朝鲜进行核试验。
中国的态度:中国常驻联合国代表王光亚阐述我国政府的态度: 朝鲜无视国际社会的普遍反对,悍然实施核试验。此举不利于东北亚地区的和平与稳定。中国对此予以坚决反对。中方赞同安理会作出有力而适度的反应。
学生把这个新闻制作成多媒体课件,在讲台上以丰富的图文资料讲解6分钟,讲解很生动,很受学生欢迎。我以“眼光独到,反应敏捷”给予点评。并突出讲解我国的核政策以及我国为什么反对朝鲜核试验进行了分析。学生主动参与课堂的热情就很高。
形势与政策课的内容具有明显的动态性,国际国内形势发展十分迅速,热点问题不断变化,新的问题层出不穷。而教学大纲和教科书规定的内容不可能随时跟踪这些新知识、新理论,新态势、新热点。所以不能停留在大纲和教科书上,讲授内容必须与时俱进。
例如,2008年5月12日下午14时28分,我国四川省汶川县发生8级强烈地震,灾情就是命令,时间就是生命。党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一声令下,解放军和武警部队、
带着“热点” 问题进课堂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