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岳阳--张谷英村游[方案]走进岳阳--张谷英村游张谷英村总建筑面积5万平方米,位于岳阳市东南70公里处的青山怀抱之中,是我国目前保存最完整的,体现聚族而居的明清时期建设的古建筑群。目前村里有1732间大小房屋,所居2600多人都系明代张谷英的子孙。渭溪河穿村而过,独具特色的62条巷道四通八达,总长1459米,把整个屋场连成一片,使之倍增江南水乡的秀色。走遍张谷英村,可晴不暴日、雨不湿鞋。屋场中间,有一座"龙形山",大屋背依"龙身",屋自"龙头"处起,门前两座八字形石桥墩,被称为"龙须"。而更叫绝的是居然在村口有一块天然的直径大概3米不到的球型花岗石,据村里人讲这块石头只好面对龙型山的龙口,所以这块在村口的石头也叫“龙珠”。张谷英村口天然的“龙珠”,增添神话色彩。张谷英村比较完整的门庭有“当大门”、“王家塅”、“上新屋”三栋,三栋门庭各自分东、西、南方向设置,主庭高壁厚檐,围屋层层相连,分则自成系统,合则浑然一体。规格不等而又相连的每栋门庭都由过厅、会面堂层、祖宗堂屋、后厅等“四进”及其与厢房、耳房等形成的三个天井组成,可以说,张谷英村整个建筑由无数个“井”字组成。厅堂里廊栉比,天井棋布,工整严谨,格局对称,形式、尺度和粉饰色调都趋于和谐统一,体现出高超的建筑技艺。建筑材料以木为主,青砖花岗岩为辅。张谷英村的借光天井张谷英村的绣楼,听导游说宋祖英在这里拍了MTV。比如建得最早的大屋是“当大门”,它始建于明代的万历年间,规模也挺大,有422间9200平方米,能够住上百户。但是随着人口的繁衍,住不下了,又在附近的一些地方修建新的房子。比如到了清代的嘉靖年间,王家塅和上新屋又建起了另外两幢比较大的房屋,王家塅也是400多间9000多平方米,上新屋300多间7000多平方米,这三幢大屋尽管它的建筑风格有明清风格之分,但它都是“丰”字型结构,中间是正堂屋,两边是分堂屋,这是它一个共同特点。都是规模比较大,在一个屋檐下,能住上百户。这么一个大屋,它房子建设之初,是严格按照长幼辈分来划分的,年长的住上间,正堂屋上面,哥哥住东边,弟弟住西边,严格按照这样划分的。随着人口的繁衍,后代就住着分堂屋。张谷英村的王家塅,牌匾上书写“进士”。张谷英村的王家塅,一眼望去,几重门几家人。张谷英村的王家塅,借光天井,清晰看到阁楼的雕刻。从“当大门”进入一户人家,开始了迷宫之旅。原来每户人家都是独立的有大堂、有天井、有厢房、有厨房、工具间等等,但是每座房子都是相连的。最气魄的就是从村口坐北照正南的“当大门”的建筑,它是整个大宅的中心区,门前有小溪穿过。“当大门”门楣上有一幅太极图,为全族人保平安、佑富贵之意。跨入“当大门”里面是有“五进”的建筑群,而其他建筑就是沿着这每一进的大厅而展开的。大门里的坪上有两口大塘(为烟火溏,要是有火灾,可以就近取水),分列左右,它们寓意龙的两只眼睛。屋场内渭溪河迂回曲折,穿村而过,河上大小石桥47座。屋宇墙檀相接,参差在溪流之上,形成“溪自阶下淌,门朝水中开”的格局。傍溪建有一条长廊,廊里用青石板铺路,沿途可以通达各家门户,连接着各个巷道,巷道两旁由青砖垒墙,高达10余米。墙高且厚,宜于防火,称为风火墙。在张谷英村的“当大门”前留影张谷英村的当大门墙上的窗雕张谷英村当大门的祖宗堂屋张谷英村的风火墙,由青砖垒成,高达10余米。每当一家失火,只要揭开屋顶的瓦片,让火焰冲上天去,巷道两侧高高的风火墙形成双层挡火墙,火焰就无法蔓延开去。张谷英村的畔溪走廊,很有江南水乡风味。张谷英村的畔溪走廊,演绎着江南水乡。张谷英村在全国最独特的有四大方面,一是六百多户人家同在一个屋檐下生活。二是整个村子的主人全部是姓张,没有一个外姓。三是整个古村落不是一年建好的,在明代到清朝到民国后来的张姓人都是按照最早的风格陆续建筑而成的。四是大宅里的排水系统完全是隐蔽的,没有明口。湖南夏季多暴雨,张谷英村又四面环山,如坐盆底,雨天天井底下横竖有序的石条下,有四通八达的隐形水道,水平适度,无一疏漏,水道通向村外的沟渠注入河流,且百年未疏不堵。到今天也没有发现其中的奥妙。张谷英村当大门的先进下水道排水系统,上面是天空,下面是井,天井由此而来,据说从明朝建村以来就没有发生过下水道堵塞。张谷英村里小的家庭做坊比比皆是,比如说榨油(豆腐加工和山货加工都成为了张谷英村民的主要经济来源。
走进岳阳--张谷英村游[方案]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