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非花》之探究式教学.doc《花非花》之探究性教学林洁语文学习就是发现美、欣赏美、感悟美、表现美、挖掘美。语文教学应该重视人文性,对于古典诗词的教学,更应该解读出深厚的文化底蕴来。唐代诗人白居易的《花非花》是一首简短而美丽的诗,有很强的生命力,千多年过去了,在当今一些流行的影视作品中还可以找到《花非花》的影子;它又像谜语般,不加揣摩难以断定写的是什么,揣摩之后也没能确定涵义,而是适应于广阔生活的哲理。这首诗相当典雅含蓄,是中国古典诗歌的典型之作。中国古典诗词如浩瀚的海洋,还有很多很多优秀的诗词,是我们审美的精神家园。教师不可能带领学生欣赏每一首诗歌,这种方法也不可取,而要培养他们欣赏的能力,让学生自己去欣赏。《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也指出:“应在继续提高学生观察、感受、分析、判断能力的同时,重点关注学生思考问题的深度和广度,使学生增强探究意识和兴趣,学习探究的方法,使语文学习的过程成为积极主动探索未知领域的过程。”所以,在《花非花》的教学中,我釆用探究式的教学,让学生在探究学习中,找到诗词鉴赏的切入点,以后能够举一反三地去探究,自己去挖掘更多的诗词之美、诗词之生命力。所谓探究性学习,是指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发挥教师的主导性和学生的主动性,根据教学目标,挖掘课材的潜在内容,在多向质疑思辨的基础上,形成有价值的探究“问题”,由学生自主探究、自主评价,从而提高其研究能力和创造能力的一种学习活动。一、走进文本,探究诗歌内容努力引导学生自己思考,用自己的思维走进文本。学生只有在教师的指导下,自主地走进教材,直接与作者对话,深入作者的精神世界,领悟作者的写作意图,才能形成个性化的阅读,并在阅读中质疑、思考、探究,最终有所收获。首先,让学生诵读诗歌,并让学生谈感受、谈对诗词内容的理解。进行初步探究。其次,通过设置一连串的问题,引导学生思考。问题1:诗人所吟咏的是什么?他要表达什么样的情感?学生自由讨论,学生说不知道写的是什么,但感受到的是一种淡淡的哀伤,表达的肯定不是喜悦之情。学生们都表现出很强的好奇心。教师引导:“立象以尽意”是前人对古诗形式与内容关系的揭示,这也是我们鉴赏的一个出发点。也就是说:诗是要靠形象说话的,国家的兴衰、民族的忧乐、社会的治乱、个人的遭遇、情感的纠葛,都要借助形象来表达。理解一首诗,首先就是要从分析形象的特点入手,进而把握诗的主旨。诗的形象可以是景,也可以是人或物,通过分析形象的特点来明了作者的意。问题2:这首诗出现了哪些形象呢?学生回答出:花、雾、春梦、朝云(早上的彩霞)问题3:这些形象又有着怎样的特点?大家的议论颇有见地:“美好”“花儿美丽而易谢;雾里看花,有一层朦胧美,雾给人朦胧美,但雾容易就消散……”“我们读过'春眠不觉晓',就是因为美好所以不舍得起床,一下子就醒了,可见,春梦是美好的,但再美好也会醒来……”“早上天边的霞光,就像新娘一般,但随着太阳升起就不见了……”学生的分析,可谓有理有据,而且能够把思维拓展开去,联系到其他诗词如《春晓》等,联系到生活现实,语言也很生动形象,可见学生的思维都很活跃,通过解读意象也都懂得文字背后的道理。最后,在学生讨论的基础上,做总结,引导学生继续探究。写的是什么事物?不是花,不是雾,不是春梦,也不是朝云,但和这些事物有着共同之处。像花一样美丽,似雾般朦胧、捉摸不定,又如春梦一样短暂,也似朝云般易散。并没有明确出来。作
《花非花》之探究式教学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