炎帝与黄帝炎帝、黄帝、尧、舜、禹炎帝、黄帝、尧、舜、禹的传说反映了我国军事民主制时代的内容:炎帝与黄帝分别是生活在黄河中上游陕西一带的两个相邻的兄弟部落,世代通婚。,炎帝部落:亦说是神农氏后裔,起于姜水(渭水支流),故以姜为姓。,黄帝部落:起于姬水(渭水支流),故以姬为姓。传说黄帝造屋宇、制衣服、作舟车,仓颉作书、嫘祖养蚕、伶伦造律吕、大挠作甲子等。炎帝用木材制造耒耜(两种翻土农具),教民垦荒种地;发明农业,种植粮食作物;开始制造出饮食用的陶器和炊具;尝百草;发明纺织,抽出麻丝,利用轮纺织布,发明养蚕。在晋、冀、豫交界地带有九黎部落,首领名蚩尤,兽身人面,铜头铁脖子,头上有角,耳上生毛硬如剑戟,能吃砂石,可能是以某种猛兽为图腾的氏族。他有兄弟八十一人,即八十一个氏族,是勇悍善战的强大氏族部落。蚩尤把炎帝驱逐到涿鹿(今河北西北桑干河流域)。炎帝向黄帝求援,双方在涿鹿大战。蚩尤请风伯雨师兴风作雨,造了大雾使黄帝的士兵迷失方向,黄帝请旱神女魃,把天气放晴,造了“指南车”辨别方向。这场激烈战争的结果是蚩尤失败,被杀死了。后黄帝部落又与炎帝族在阪泉发生三次大战。黄帝统率以熊、罴、貔、貅、虎等野兽为图腾的氏族参加战斗,打败了炎帝部落,炎帝归顺于黄帝,结成炎黄部落联盟,逐渐形成华夏族的主体。从此,黄帝部落定居中原,并很快发展起来,南驱苗,北拒狄,东联东夷,“天下有不顺者,黄帝从而征之,平者去之,披山通道,未尝宁居”(《史记?五帝本纪》)。史书记载“黄帝之子二十五宗,其得姓者十四人,为十二姓”,说明这些部落形成了巨大的部落联盟。传说黄帝以后,先后出了三个很出名的部落联盟首领,名叫尧、舜、禹。他们原来都是一个部落的首领,后来被推选为部落联盟的首领。与三苗交战,迁三苗到甘肃,而炎黄和颛顼部落融合形成的祝融八姓南进丹江及江汉地区。1、中起的。尧,名叫放勋,生于丹陵,养在母亲家——伊侯之国,后来迁于祁地,所以称尧为伊祁氏,尧以祁为姓。尧父乃帝喾,名蟜极,号高辛氏。帝喾在位七十年崩,传位给儿子挚。尧十三岁辅佐挚,封于陶地,十五岁改封于唐地,所以尧号曰陶唐氏。十八岁,尧代挚为天子,都于蒲阪。我们知道尧的时代并非天下太平。自然灾害层出不穷,争斗战乱也属家常。那时是原始社会的后期,人民种地,实际上是靠天(时)吃饭的,那么历法、节气就是最重要的事了。尧命羲氏、和氏敬奉上天,依日月星辰的行迹(规律)制定历法。将春、夏、秋、冬的时令谨慎地传达给各地百姓,这叫“敬授民时”。《尚书•尧典》还记载:尧设立有百工(官)负责管理各行各业的事务,即“允厘百工,庶绩咸熙”,于是各行各业都兴旺发达起来。尧创设了四方氏族部落联盟(或称酋邦)首领(四岳)的联合议事制度,每当有什么大的事情需要决策时,尧通常跟四岳商议。而更令人称奇的是尧还在“通衢”上设“诽谤木”(见《淮南子•主术训》),天下百姓,若是对帝(政府)有什么不满的都可以记在上面。尧说:“唉~四岳,现在天下滚滚洪水漫天而来,浩浩然包围了群山,淹没了丘陵,百姓都忧心如焚,有谁能受命去治理呢,”首领们都推荐(崇伯)鲧(取代共工),尧以为鲧不可以(不行),但四岳们说试试再说吧,于是尧让鲧去治水,让共工改做工师。结果,“共工果淫辟”,而鲧“治水九年,功用不成”。(《史纪•五帝本纪》)尧老了,一次尧对四岳说:“唉~四岳,我现在在位已有七十年了,你们谁能接我的班啊,请举荐贤能之人,无论贵贱。”这时有个叫放齐的首领说:“你的儿子丹朱,挺合适。”尧说:“不行,那小子不成器。”(丹朱是尧的儿子,不肖。尧为教育他曾为其发明围棋,可连棋丹朱也下不好。)后来,四岳又一致推举舜。尧说:“哦,这个人我听说过。让我来考察考察他吧~”尧于是把两个女儿嫁给舜以“观其内”,又让九个儿子去与舜相处,以“观其外”。结果舜各方面都做得非常出色。后来尧又通过让舜从事各种不同的工作来考察他,最后尧很满意,决定将天子位让给舜。尧说:“授舜,则天下得其利而丹朱病;授丹朱,则天下病而丹朱得其利。„„终不以天下之病而利一人。”(《史纪•五帝本纪》)这样尧没有将帝位传给儿子丹朱,而是传给舜。后来舜也仿效尧,没有将帝位传给儿子商均而是传给禹。禹呢,同样将帝位传给了伯益。这种“传贤不传子,选贤任能”的制度,便是历史上常为人称道的“禅让制”。这种社会也被儒家叫做天下为公的大同社会。尧让位28年后死去,舜在三年丧期过后,践天子位,正式称帝。做为人君,尧一生的品德,功绩可谓极也。孔子生平所述,赞美的东西寥寥可数。周朝的文化、礼乐制度,一也;舜作的音乐《韶》,二也;他的好学生颜回,三也。而最使孔子不惜辞藻,倾心赞美的便是尧了。他说:“大哉尧之为君也~巍巍乎唯天为大,唯尧则之,荡荡乎,民无能名焉。巍巍乎其成功也,焕乎其有文章。”(《论语•泰伯》)【那时候,做部落
炎帝与黄帝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