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脏CT、MRI诊断
肝脏检查方法
CT:
肝脏疾病的基本检查和确诊手段:(1)确定肝内占位性病变并提出定性、定位诊断;(2)鉴别右上腹肿块来源及与周围组织器官关系(3)了解肝脏结构,如门脉高压原因及程度等
检查前准备:空腹5~6h;碘过敏试验;检查前30min口服2%泛影葡胺500ml
体位:仰卧,屏气
范围:膈顶至肝下角
常规层厚10mm,层间距10mm;密扫或病灶扫描2~5mm层厚和层间距
窗位窗宽:窗宽 175~200Hu;窗位 40~80Hu
肝脏CT应常规行对比增强检查(动态增强扫描)
对比增强扫描的意义
增加病灶与正常组织对比,可发现小病灶或可疑等密度病灶
了解病灶血供和观察病变与周围血管及组织间关系,提高对病灶的定性能力
提高恶性肿瘤分期准确性
确定并显示病变是否为血管性病变
对比剂选择和使用
使用水溶性碘对比剂
尽可能使用非离子型对比剂
使用前必须做碘过敏试验
对比剂团注
80100ml
速度:3ml/s
肝脏动态增强技术
肝脏双重血供:肝动脉血供占25%,门静脉血供占75%。静脉快速注入对比剂,短期内肝动脉、门静脉和肝实质内对比剂浓度按先后顺序在相应时间内上升,并保持一段时间的峰值,称动脉期、门静脉期和平衡期
螺旋CT动态增强多期扫描:分别在肝动脉期、门静脉期行全肝扫描,称肝脏双期扫描;双期扫描后加作平衡期扫描,称三期扫描
动脉期:腹主动脉的强化已到峰值,肝实质的强化尚未开始或轻微,脾脏的强化开始,呈不均匀斑点或斑片状,标志着动脉期的开始。起始时间约为注射造影剂后的20~25s,持续时间约15~25s,故动脉期的中止时间是40~45s。
门脉期:肝实质的峰值期相当于门脉期,这期间大量含造影剂的血液从脾脏和消化道脏器经门静脉系统进入肝脏,肝实质显著强化。起始时间50~60s,持续时间约60s。
平衡期:造影剂在肝内外分布达到平衡,肝内血管影消失,出现时间约为120~180s。
动态增强扫描技术应视为肝脏特别是肝癌检查的常规方法
肝脏动态增强技术
肝脏检查方法
MRI
T1WI,T2WI,脂肪抑制技术
动态增强扫描
MRCP
正常肝脏为实质性,轮廓光滑、整齐
密度均匀,CT值50~60Hu,高于脾、胰、肾及血液
增强扫描动脉期肝实质无强化或强化轻微,门脉期肝实质显著均匀强化
CT上一般以胆囊窝与下腔静脉的连线为界将肝脏分为左、右叶,肝左叶又分为内测段和外侧段,右叶分为前段和后段,经门静脉与下腔静脉之间向内突出的肝组织为尾叶。
正常肝脏CT表现
正常肝脏CT表现
肝脏血管:肝内有三套血管系统,即门静脉、肝静脉及肝动脉,平扫静脉呈低密度条状或圆形影,肝动脉一般不显示,增强后呈高密度影。
肝静脉:在膈下平面,肝右、肝中及肝左静脉基本呈横向走行并汇入下腔静脉,此区称第二肝门;CT上,肝静脉可作为肝段划分标记,肝右静脉位于右叶前段和后段之间,肝中静脉位于左叶与右叶之间,左肝静脉位于左叶内侧段与外侧段之间。
门静脉:~,在第一肝门处为最粗的管状结构,位于肝动脉(偏左)与胆总管(偏右)的后方。肝门静脉分左右两支。
肝动脉:平扫时,肝动脉的肝内分支不能分辨,增强后动脉期,肝固有动脉及左、右肝动脉分支的起始部可呈高密度影。
肝内胆管:正常肝内胆管直径为1~3mm,伴随门静脉和肝动脉走行。增强后胆管呈低密度管道。
肝动脉期(图a~图c)扫描:肝动脉明显强化而肝实质无强化,脾不均匀斑片状强化
门静脉期(图d~图f)扫描:可见肝右、中、左静脉汇入下腔静脉(图d),门静脉表现为高密度分支影(图e),肝实质明显强化,脾呈均一强化
肝脏CT、MRI诊断 PPT课件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