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明治维新
日本有句名言:“人并不是生来就被打败的。”世纪前的日本,依旧
痴沉在肇国宏远、圣土神朝的迷梦之中。面对欧美的船坚炮利,太和武士手
中的东洋钢刀也只能黯然失色。
在屈辱和困苦面前,日本人毫不迟疑地选择了奋起直追的道路。明治年
间,日本励志图强,维新变法,终于从一个封建落后的小邦变成了令世人瞩
目的亚洲强国。
翻开它的历史,充满着血汗与苦泪。
明治维新前的日本,与同时期的亚洲绝大多数国家一样,依然是个闭关
自守、自大落后的封建社会。
在当时,掌握国家权力的是由德川家康创立的被称作“武家政权”的德
川幕府。
德川家康(~ 年),原是一个地方诸侯(日本人称作“大名”),
在多年的群雄争霸战中势力逐步扩大,并于年关原之战中击败了与之对
立的大名,从而奠定了日后总揽天下的基础。年丰臣秀吉逝世,部将德
川家康乘机夺取了政权。年德川家康从日本天皇那里取得“征夷大将
军”的称号,并在江户城(今东京)创设了封建军事专政政权,开始了德川
幕府统治时期。此后,德川一家世袭相承,又经十五代将军,在日本维持了
长达余年的幕府统治。
为了加强统治,德川幕府在日本全国实行了“幕藩体制”。德川幕府将
军是国家权力的主宰者,还是全国最大的封建主,拥有全国四分之一的土地。
他还操纵着铸造金银货币的经济大权。剩余的四分之三土地则由幕府分配给
各地余家大名。各地诸侯的领地(“亦称“藩国”)大小不等,参差交
错。
德川幕府为了控制各地的大名,不仅极力宣扬所谓的“忠”、“诚”、
“孝”等主从道德,还实行了“参觐交代制”。依据这个制度,凡大名都必
须在他们的领地和江户城交互居住,当他们回到封地的时候,须将他们的妻
子和家属留在京城作为人质。大名家族间的联姻,须经幕府批准;城壕非经
幕府的许可不能兴筑;如需修缮,则应将建筑计划送呈江户。
至于天子及其公卿,则早已失去了昔日的权威,他们不能过问政治大事,
禁止和各地大名发生直接的接触;甚至天皇也是在严密的、表面上恭而敬之
的监视之下,他的活动和各种仪节都由幕府制订的规章严加限制。
德川幕府沿用并发展了丰臣秀吉时期的等级制度。全国居民分士、农、
工、商四个等级,合称“四民”。这些等级是固定的,并规定了权利与义务。
低于将军和大名的武士是封建领主的家臣和亲兵,他们靠土地和禄米生活,
并享有免纳租税和佩刀等特权。农民是社会的主要生产者,他们没有土地,
而是按照租佃制被束缚在地主的土地上。手工业者也是无权等级,德川幕府
轻视他们,限制他们的活动。商人是四民之末,法定为社会下层,但他们在
经济上和政治上都起着重大作用。他们的财力雄厚,将军和大名不得不向其
借债,使最富有的商人入籍武士家族进入统治集团,并能在国家政治、行政
和财政方面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德川幕府中后期,日本的封建统治已经极度腐朽了。
在这个以小农经济为基础的社会里,广大的贫苦农民自然难以逃脱任人
宰割的命运。德川家康曾说过这样一句尽人皆知的话:“加在农民头上的捐
税就是要重到让他们不死不活的地步。”农民不仅要向领主缴纳收成的一半,
而且还要负担各种名义的苛捐杂税。特别是在收获时节,官僚、衙役到处巡
行,并且住宿在农民家。倘使招待欠周,则不是增加税额就是强征这一家的
劳役。以至农民畏之如虎,“唯恐蒙受其害”。预征租税也是常有的事,有
的预征一二年,有的竟预征到五六年。
在这种情况下,许多农民被迫丧失了世袭的领种土地,沦为佃农。虽然
一年到头拼死累活的劳作,能送到佃农肚子里的却只是米屑、糠麸和稻秆等
粗物。那些上有高堂父母,下有成群子女的农户,就更是穷困不堪,即使倾
家荡产,典卖仅有的田地和房产,也犹不足以应付村吏的帐目,抵不过欠下
地主的债务。农村经济遭到了破坏,人口减少和溺婴、堕胎早已成为人们司
空见惯的常事。
广大农民已经到了无法生存的地步时,暴动和起义也就理所当然地成了
农民们的唯一出路。从年至年的余年间,日本的农民起义多
达次。而且,更有扩大的趋势。
年,日本发生了大饥荒后,第二年正月江户便爆发了大规模的市民
暴动。饥民们袭击了平日里苛刻吝啬的米商、酒店老板和高利贷者。年
大阪爆发的市民起义使幕府将军的脚下也有了颤动的悚觉。特别是年,
学者兼地方警官大盐平八郎愤于当局腐败,领导发动了大阪市民暴动,这次
事件虽仅经一天便被镇压下去,但是幕府的地方官吏率民众“骚乱”,并试
图联合大阪近郊的农民,共同铲除为非作歹的官吏之举,则是前所未有的。
幕府的统治出现了严重的危机。
幕府统治末期,大商业和高利贷资本也有较大发展。这些富商高利贷者
是在为封建领主出售年贡物资,经营专卖物资或在经营高利贷中发家的。
【课外读物类】世界五千年——影响人类历史200件大事(14)下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